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有人说,诗就是美,美的就是诗的。 有人说,诗是最高贵的美。 有人说,没有诗的人生只能称为生存,有了诗的人生才能称之为生活。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同属“自然”派,他们的诗中都包含了强烈而真挚的自然之爱,二者都可称为为自然而诗的诗人,他们有相似的心灵咏叹,也有着个性的人文情怀以及不同的人生境界,这也就使二人拥有了别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我国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有之(钟优民、李初);评之为立志从以成就功业、为求仕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于社会黑暗,渊明虽强烈厌倦并最终遁世,但却未有什么具体的救世思想与行动;至于为求仕,虽然渊明诗不少,然中并无强烈的以求仕之念,否则不至拂袖而去;至于自救,则倒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理想:诗意地栖居,纯美地生活。“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之五)是为求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是为求美;“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之二)亦是为求美(3)。不论从政也罢,归田也罢,都统一在他对人生美的追求与体验之下,并集中体现于其诗创作中。故本将其人生理想界定为人生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导致了他的归隐行为。  相似文献   

4.
《边城》作为中学审美教学的代表性作品,流淌着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之美,善良朴实的人性人情之美,语言、感情、环境、人物浑然一体的结构美。在引领学生发现、体悟文章中无尽的美时,教师也要注意带他们走向生活,发掘生活中五彩多样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诗教思想是一种艺术,是陶行知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诗是真之诗,善之诗,美之诗,爱之诗。陶行知诗教思想就是寓教于诗,用诗阐发教育之美,用诗来教育、引导人们过真善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极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风貌与人物精神,特别是魏晋人以澄澈虚灵、绝俗洒脱为特质的艺术心灵.他们发现并感悟到自然之美,追慕和赞赏人格之美,这也决定了他们超然淡泊,率性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人生原则.体悟魏晋人的艺术心灵对生活于物质时代的今人尤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10.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质朴的语言表明了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了这首诗,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体会人生的态度。一、自由吟诵,读准节奏想要了解一首诗的精彩之处,首先要做的便是善读,即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能够在自由的诵读中理清意象之旨、体会意境之美,能够身临其境体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13.
大散文家苏轼在一首《赠刘景文》的诗中曾写道:“荷尽己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诗的意思是说,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雨伞般的绿叶早已枯萎,但是凋残的菊花仍有傲视霜寒的劲枝。这其实是在歌颂大自然之景的残缺之美。事实上,正如大自然的美景时常残缺一样,生活中的事也是一样,而作文是在表现生活,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其实也是在表现生活的残缺之美。那么现实生活中,哪些“残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残缺构思和取材”的角度呢?  相似文献   

14.
《北方》是艾青一首风格独特的抒情诗。诗中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及构图、线条的安排增加形象的鲜明度,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景述事,使诗既充满激情,又有画的意境。本文运用一定的美学理论,从经营构图之美、光彩映衬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音声之美、动静之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首诗的绘画之美,概括了诗中抒发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真正记事是从诗开始的。《诗经》如此,荷马史诗也是如此,而海德格尔引用的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一句诗,则使人感受到诗对于人生的必要意义,诗也许更代表着人类本质追求的美。我们欣赏"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含蓄美,欣赏"亦知之所善  相似文献   

16.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都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他们都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生活经历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在相似的自然美景之下,却包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古诗是美文学。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了30多首古诗,它们蕴含着语言美、事物形象美、思想情感美。意境美、想象美和节奏韵律美,是进行美育的好教材。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中的诸多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初选中激发审美欲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以概括反映自然景物和实际生活为题材,易为学生接受,其中不少古诗学生在学前阶段已能背诵。他们都感到古诗很美,但说不清美在哪里。如教学《画》这首谜语诗时,当我一出示课题,就有不少学生背诵起来。但是,他们不知道这首诗为什么读起来好听…  相似文献   

18.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9.
怀古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座高峰,残宫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常被用于晚唐的怀古诗中,诗人借此表达他们对人生空漠、繁华难恃的感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残宫意象较多地出现在怀古诗中也是深深契合晚唐诗人在衰世的阴影中形成的审美心理,表现出一种富于哲思而内蕴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20.
律攀攀 《学周刊C版》2019,(9):150-150
美术就是一门教人如何从外观去审美,培养人审美能力的学科。作为美术教师积极开发,有效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都能洞悉生活,给学生一颗良知,让他们都能感悟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要给学生一双巧手,让他们都能创造生活。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提升美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生活,为生活增添五彩缤纷之色彩,为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迈出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