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  相似文献   

2.
张雁珍 《海外英语》2011,(4):222-223
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论语》的文章并不少见,但绝大部分是在西方阐释学的视角之下研究的。该文作者认为中国阐释学虽不像西方阐释学那样系统,但却更早。事实上,孔子是中国阐释学的鼻祖而且《论语》这本书中也富含阐释思想,因此,从中国阐释学的视角下研究《论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这个题目是在总主题“中国阐释学”下做的两个方向的延伸。第一个延伸是从“阐释学”到“历史阐释”,即关注阐释学理论在具体学科的适用性问题,特别是历史学。而“历史阐释”也是我一直比较关心的话题。第二个延伸是从“体系”到“概念”。张江教授提到,中国阐释学的发展路径“由概念起,而范畴、而命题、而图式,以至体系,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  相似文献   

4.
透过对典型个案朱熹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同样强调,理解之蔽的存在乃属必然而非偶然,不可能在一种无蔽状态中进行理解,更不可能在理解之蔽完全去除之后才进行理解。但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认为,理解之蔽不止是成见,而是包括了知、情、意乃至个人气质与习性等多个方面;理解之蔽也并不是构成理解之前理解的本质成分,它只是“本心”的发见,但不能完全遮蔽“本心”,使理解成为可能的根据不是理解之蔽而是“本心”;正国有此、本心”,理解之蔽才应该而且可以去除。是否承认理解之蔽后面还有“本心”,乃是中西阐释学理论的一项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文学阐释学体现出多元的丰富形态:文学注释学以意义的原义为旨趣,普遍阐释学追求浪漫主义的精神生命与认识论的普遍规则性,现象学阐释学关注本体论与语言本体论,批判阐释学强调解释的伦理政治,后现代主义阐释学则张扬话语的激情式延异游戏。这些阐释形态构成了文学阐释学的“家族相似”话语网络。虽然“阐释学”“理解”“解释”等术语被共同地挪用,但是它们在五种主要的阐释学形态中具有不同的所指意义,形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与价值取向,构建了各自的阐释学合法性基础,同时形成了阐释场域中的冲突与张力,彰显了文学阐释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悠久的经典诠释的传统和实践,然而没有系统性的理论形态的诠释学,在西方诠释学的“西学东渐”以后,在西学的参照下,我们试图建立自己的诠释学,为了这一目标,简单地比较中西阐释学的方法、思想以及诠释的对象等,对于更好地思考我们当下的诠释实践应该是有所裨益的。该文从西方诠释学的三个转向为对比维度,简单地考察了中西诠释学的差异,并试图找到当下中国诠释学的具体实践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是“关注生命的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阐释学的视角观照阅读的个性化,抓住阐释学和个性化阅读的理论契合点,运用阐释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个性化阅读,力求在阐释理论与阅读实践的关系中,寻找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也是哲学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但将阐释学变成了普遍的哲学理论,而且通过研究阐释学实践哲学底蕴为实践哲学在当代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他的多方面的研究对当代文艺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他的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为基础,从译者的文化意识、译者的历史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在斯坦纳之后进展不大。然而,就儒家经典而言,阐释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许多儒家经典英译中的问题,尤其是“意味翻译”的问题,可以采用阐释学的三层意义分析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阐释学“翻译即理解”的基本观点分解渗入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的翻译步骤中,在这一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杨宪益的主体性在“吸收”到“补偿”四个步骤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文》2010,(5):157-157
<正>特里·伊格尔顿的《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以下简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以前在国内共有三个不同的译本,它们分别被翻译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伍晓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阐释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和引用许多西方著名阐释理论,结合钱钟书与阐释学的关系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对诗歌阐释技艺进行分析,得出分析诗歌时,更应该发挥读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的读解,认为作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做的综合创新颇为成功。詹姆逊创造性地批判吸收了西方多种社会思潮的精义,基本上完成了对其有总体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建构。《政治无意识》不仅摆脱了以往“左”派文学理论“庸俗化”的倾向,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新的活力,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唐·伊德所倡导的物质阐释学,通过“反转语言论转向”,从技术仪器、技术与生活世界、“技艺术”等方面,阐述了物质在阐释学分析路径上发挥的物性诗学功能,考察了由物质工具产生的“文本”如何改变人们源语言文本形成的知识结构,如何开启新的基于物质性的阐释可能性。唐·伊德把阐释学的参照范式从“语言文本”模态转向“具身感知”模态,聚焦艺术实践中的具身性问题,进而解释涉及人类经验的深层阐释学问题。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观照,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物性诗学理论和实践。唐·伊德的物质阐释学研究彰显出唯物论诗学在当代的复兴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阐释学源远流长,翻译学发展受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深远影响。斯坦纳所提出的四步阐释步骤在译界更是被广为引用和讨论。本文试结合该阐释步骤,分析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以期验证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作品以外的理论名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赵鑫 《英语辅导》2011,(1):35-37
本文运用阐释学中的“解释循环”理论,分析和探讨翻译教学中如何避免因自身偏见而导致的误解和误译。阐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以考据学为主体的古典阐释学之根本弊端就在于自然科学式的认识论和见物不见人式的研究方法,这门学科的现代转型就意味着要使它从单纯的字词考证及年代、佚事的校勘中走出,从而真正演变成为现代人文性质的阐释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做出切实努力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  相似文献   

20.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