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陶澍与宣南诗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澍是清嘉道年间极有名气的诗人,在他周围聚集了当时一大批诗人.著名的宣南诗社(初名消寒诗社)就是陶澍等人发起建立的,诗社成员亦视陶澍为诗社的领袖.宣南诗社是一个文艺团体,多由南方各省在京的有功名的中下层官僚组成,前后成员有68人.他们的诗作不仅"润色太平业,歌咏同朝美";而且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2.
古均州兰心诗社成员"儒道同墅",并且爱好琴棋书画。诗社成员创作了一批关于均州沧浪的诗作,并收入作品集《兰心诗钞》。在诗作创作的1829年,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前夕,经济社会走向衰败。四个方面的创作背景,对诗社成员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方面,均州经济落后,但"均州八大家"家境殷实,武当道观拥有大量佃地;文化方面,均州教育废弛,但诗社成员家庭重视教育,武当道人文化较高;民风方面,均州民风淳良,但也有僧道敛钱现象;儒道交往方面,诗社成员活动频繁,同题诗、联句诗多。  相似文献   

3.
李睟光对比较批评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国诗人诗作的比较批评;二是对朝鲜诗人诗作的比较批评。上述两个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了李睟光诗学批评的内涵与朝鲜诗学批评体系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所选<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此书共选录唐代96位诗人的596首诗,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盛唐仅6人,而历代享有盛名的李白、杜甫、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六位大诗人的诗却一首不选,原因颇耐人寻味.从六位诗人的诗作流传状况、选本选录情况及元好问本人对六人诗作的态度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及其在选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双重改造中,台湾"创世纪"诗社开掘了一条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对诗歌张力的追求。创世纪诗社诗人所动用的手段主要有:主体与客体的张力;形式与内容的张力;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20世纪20年代初杭州湖畔诗社四诗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诗作除散见湖畔诗社书刊外,还著有诗集《雪峰的诗》等。  相似文献   

7.
源流探讨由来有自。船山诗歌源流探讨比起前人或同时稍晚的一些学者来有其别开生面之处:首先,他将这种探讨建构在读诗、识诗和选诗的基础之上,分别从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中,从诗歌内部的艺术构造与特征中,从诗人的创作地位、特色中对诗体源流、作品渊源和创作继承进行了全面具体的探讨;其次,他将这种探讨又建构在他的诗学理论之上,其诗学理论既以他的哲学作基础,又以儒家“兴观群怨”诗教为核心。但在具体阐析时,改变了传统的诗教政治伦理观念,赋予了它新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方法与理论的结合,使船山源流探讨进入了更高的诗学层面。  相似文献   

8.
许筠的诗歌理论深是中国诗论影响下的产物,许筠更承传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批评方法,尤其是摘句批评朝鲜诗人诗作,在其诗学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他的尊唐诗学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笠”诗社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笠”诗社的美学追求刘小新"笠"诗社是在台湾六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颇具特色和影响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三十多年来"笠"诗社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深入的诗学研讨、成熟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台湾诗坛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笠"诗人在诗...  相似文献   

10.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学理论专著,也是一部系统和严谨的诗学专著。其序言涉及创作和赏析的理论,提出诗歌应该"吟咏性情",对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风气予以纠正,肯定了感情的审美价值。文章简要论述了《诗品》的理论价值,认为其体现出以品第论优劣的批评意识,客观公正地品评诗人诗作的层次,并就所评诗人在流派归属上也颇有建树,就创作方面具有共性的诗人诗作予以系统评论,并在同一个流派内部评出一个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11.
南宋理学家陈淳的诗歌在理学诗派中是较有特色的,值得总结、研究。陈淳的诗歌以"切于日用"为主要原则,艺术性虽然不高,但却丰富了理学诗歌的吟咏主题。陈淳将诗歌视为说"理"、反省与施教的一种特殊工具,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具有充实的性理内涵、深刻的自省精神以及饱满的教育热情。因而,陈淳的诗歌反应了理学诗的某些共性,又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13.
平台五隐诗社是清初商丘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其成员田作泽一生雅好诗文,素擅才子,居官廉能,交游亦颇为广泛,对家乡及宦地的文化教育发展均产生过显著影响.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寥寥.文章拟通过对一些原始文献的梳理,勾勒了田作泽一生行迹,并对其作品加以钩沉、评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平台五隐诗社做好文献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张未诗学思想包涵多端,在诗歌本源上,他认为诗歌应从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取材;于诗人修养,他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相结合;同时论及了创作中的许多问题,对前代和当世的诗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北宋后期的诗学中允有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身处道咸时代的丁日昌力精洋务,他与宋诗派诗人关系密切,该文从丁日昌与宋诗派诗人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实践两方面探究其诗歌的宗宋倾向。  相似文献   

16.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新月诗派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新诗创作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人们的不满,而这些弊端也引起诗人们对新诗形式的关注和探索,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的时代因素使这一诗派的形成成为可能。加上闻一多等人的学识、才情以及对诗歌形式美探索的狂热,以他们为首的一个执著寻求诗美的诗派如一弯新月徐徐升起,照亮了诗国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朱秀芳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4):33-35,38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诗上万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九千三百多首,是历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从中也可以看出陆游爱国情怀从单纯渴望抗金、收复中原,把满腹希望寄托于君主、朝廷,到关心沦陷区百姓,对南宋王朝偏安国策愤然提出质间的产生、凝结、升华过程和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袁枚的两则涉红诗话一度曾是胡适先生新红学的奠基石之一。后来由于其学生顾颉刚先生的质疑,袁枚就成了对曹家的不知情者,以致他那两则著名的涉红诗话也被打入冷宫,不再被采信。然笔者根据袁枚的人际交往圈的考察后认为:袁枚对曹家不但知情,而且知之甚深。所以对袁枚《随园诗话》中两则涉红诗话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不应再继续采取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