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犤案例犦片断一:师:3×1你用了哪句口诀?生1:三一得三。生2:是的。这里应该用“三一得三”,刚才1×3是用“一三得三”,那3×1不就应该用“三一得三”吗?我认为我们在发明口诀时,少发明了这一句口诀。师:真不简单,生2又发明了一句口诀。你们觉得它放哪儿合适呢?生3:我也感觉少了一句“三一得三”,就把它放在“一三得三”的下面吧。(师板书。)师:那3×2用哪句口诀呢?生4:这里也少了一句“三二得六”的口诀。……师:请同学们自己把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学生读口诀。一会儿,生4举手想发言。)生4:老师,太多了,我想是不是可以减少点?师:可以…  相似文献   

2.
一、引入新课师生齐背7和8的乘法口诀。师: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几?生:7的乘法口诀有七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7。师: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几?生:8的乘法口诀有八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8。师:大家推测一下,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几?生: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9。师:对不对呢?学习完九的乘法口诀就知道了。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九的乘法口诀。二、学习口诀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她是谁吗?生:想。师:请看大屏幕。(教师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课件声…  相似文献   

3.
1.师:其实,口诀中“三七二十一”这句话同学们非常熟悉。(播放《孙悟空》录像片段。)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这句话中有几句口诀?生:两句。(学生读一遍)师:下面我们进行对口令的游戏。我说前半句,  相似文献   

4.
片段一 :层层剥笋探究悟理(生读钓鱼、放鱼的段落)师 :“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鲈鱼 ,爸爸却让放掉 ,他是不喜欢这条鱼吗?生 :不是 ,我觉得爸爸很喜欢。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生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生3 :我觉得这两句话中的“欣赏”“盯” ,既写出了父亲看鱼 ,又写出了他的心情很高兴。生4 :如果父亲不喜欢他就不会看了又看。师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父亲既然这么喜欢这条鱼 ,却非要让“我”将鱼放掉 ,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对吗?(生读书 ,分小组讨论 ;师抽生回答)生1 :我觉得父亲做得对 ,…  相似文献   

5.
师 :同学们 ,你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吗?生 :热爱。师 :那你知道祖国名字的全称吗?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师 :简称呢?生 :中国。师 :我国的国旗是什么?生 :五星红旗。师 :国旗上有几颗五角星?生 :5颗。师 :1颗五角星5个角 ,5颗五角星几个角?生 :列式为 :5 5 5 5 5=25(个)。师 :老师的解法与你们不同 ,用一句口诀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角 ,即“五五二十五”。师 :同学们 ,你们说谁的算法好?生 :老师的算法好。师 :你们想学老师的这种算法吗?生 :想学。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5的乘法口诀。评…  相似文献   

6.
片段一师:今天有这么多领导和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你们高兴吗?生:(异口同声)高兴。师:(指一生)我看你最高兴了,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生1:我今年12岁了。师:还有想说的吗?生2:我今年11岁了。生3:我今年10岁了。师:还有年龄更小的同学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生4:有,我今年9岁。师:那你们想了解有关老师的问题吗?(想)生1:老师,你今年多大了?生2:老师,您的体重是多少?师:刚才同学们问了有关我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们,我今年27岁。至于有多重,一会儿你们会知道的。(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师:根据王兵今年9岁,老师今年27岁,你能…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师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完了全部乘法口诀 ,你们还记得已经学过哪些乘法口诀吗?生 :我们已经学过了1至9的乘法口诀。师 :在学习乘法口诀时 ,是一句一句地学的?还是一组一组地学的?生 :我们是一组一组地学的。师 :谁还记得这些口诀是怎样分组的?生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师同时展出)师 :下一组该是几的乘法口诀 ,你能说出来吗?(生把3至6的乘法口诀一一说出)(师同时展出)师 :6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生 :6的乘法口诀共有6句。师 :你能猜出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吗?请你说一说。生 :7的乘法口诀有7句…  相似文献   

8.
[镜头一]为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位教师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精心制作成5张彩球图(每张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课上,当教师张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教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镜头二]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好吗?生:老师,我们已经会了!(预料的场面出现了)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生(异口同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相似文献   

9.
下面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红领巾”真好》)里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配上音乐)。师 :老师读得好不好?一学生 :(质疑)老师 ,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呢?(课文的最后一句是 :小鸟在枝头高唱 :“‘红领巾’真好!”)师 :(笑眯眯)你真用心听 ,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你对课文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等一下你可以按你的理解来读。片断二 :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这位学生一朗读完 ,就有一男生举手表示有意见 ,老师请他发言。生 :我觉得××同学读得太快了 ,我认为应该读慢一些。师 …  相似文献   

10.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六”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教学时,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引导的方法不同,所以效果也不一样。教法一师:雪化后变成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生:我同意爸爸的第一个观点。生:我认为爸爸的第二个观点才是正确的。生:我觉得隔壁小孩说的对。师: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生:还是隔壁小孩说得对。师:好!(教师很满意地坚起大拇指)教法二师:雪化后变成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生:我同意爸爸的第一个观点。生:我认为爸爸的第二个观点也是正确的。生:我觉得隔壁小孩说得对…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段] 师:想不想放鲈鱼? 生:不想放。师: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让你放呢? 生:也不放。师:要是我钓到鲈鱼肯定也不愿意,而且有办法让爸爸带回家。这样吧!“我”演儿子,你们演“爸爸”。不过要演爸爸还得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记住爸爸说的三句话:  相似文献   

12.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3.
曹慧 《广西教育》2006,(7A):58-58
[倍数关系的问题教学片段] 师:你今年几岁了? 小康:我今年9岁。 师: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生:不知道。 师:我的年龄是小康的4倍,谁能算出我的年龄? 生:老师,你今年36岁,是吗? 师:你算得很对,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算的,好吗?  相似文献   

14.
“上几去五进一”一类口诀,是珠算加法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教这类口诀,我区夫子庙小学范建国老师上的一堂珠算课,给我们以很多启发。范老师重点讲清第一句口诀,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第二、三两句口诀;由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直接编出第四句口诀。讲授新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安排紧凑,讲练结合得很好。全班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的气氛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复习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珠算进位加法”(出示课题)。首先请大家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学生按常规要求全盘练习,拨上并拨去:1、3、6、7、9。) 师:练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珠算加法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类? 生:珠算加法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类,第一类是“上几的”口诀,第二类是“下五去几”的口  相似文献   

15.
康立军 《山东教育》2004,(10):44-44
片断一:师:今天有这么多领导和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你们高兴吗?生:(异口同声)高兴。师:(指一生)我看你最高兴了,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生1:我今年12岁了。师:还有想说的吗?生2:我今年11岁了。生3:我今年10岁了。师:还有年龄更小的同学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生4:(王兵)有,我今年9岁。师:那你们想了解有关老师的问题吗?(想)生1:老师,你今年多大了?生2:老师,你的体重是多少?……师:刚才同学们问了有关我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们,我今年27岁。至于有多重,一会儿你们会知道的。(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师:根据王兵今年9岁,老师今年27…  相似文献   

16.
师:刚才在记忆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儿句特别容易记?生:一七得七最好记.因为一个七就是七。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培育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你妈妈今年多少岁?”有的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2岁。”我把8和32写到黑板上后又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2少多少”“32比8多多少”“妈妈比我大24岁”“他比他的妈妈小24…  相似文献   

18.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七课《白杨》。我请四位同学读课文,在他们读课文时,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是哪几句? 生:本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白杨树的事。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20.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生字“誊”,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将“誊”与“誉”字进行比较教学。以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片段。片段一师:老师有两个字常常写错,想请大家帮个忙,想想应怎么区别这两个字?生:我有一个办法,“誉”字表示有了荣誉时,很高兴,并且要与他人分享,所以,“誉”上面是“兴”下面是“言”。师:你真棒。生:“誊”上面是“考卷”的卷的上半部,所以是“誊写”。师:你抓住了字的义和形结合起来记,巧妙极了。我们以后也要向他那样巧记字形,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师:请你以这个故事为例写一篇周记,把你今天的感觉真实地写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