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4,(11):157-158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均较2012年有所上升;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半数。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超半数国民自认读书少,表示不满意的有23.5%,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4,(12):4-4
第三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近日公布,数据显示,首先国民阅读率5年来持续走低,去年只有51.7%,比1998年下降了8.7%,换言之,有近半数的国民基本不读书。其次是国人为什么不读书?超过半数人的回答是“没时间”。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当前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现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6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有1/4的读书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其中城市民居阅读率的下降更甚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4.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世界读书日”开始使书香在全球弥漫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却显示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在这种阅读状态下,职业学校因过于注重实践和操作,认为教师会操作比掌握教学理论更重要,教师的专业素养阅读几乎处在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5.
袁新文 《教育文汇》2013,(12):20-20
最近两条与读书有关的新闻颇引人关注。其一,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O%,比2011年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有所降低。其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如此算来,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相似文献   

6.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让人欢喜让人忧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儿童阅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只占总人口的5%,阅读率依然面临持续走低的趋势;另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孩子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孩子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在阅读量上,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则是美国孩子的1/6。  相似文献   

7.
不读书之轻     
王慧  赵楠 《教育》2010,(6):32-34
根据有关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04年至2009年我国国民阅读量持续走低。我国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人均图书消费1.7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青少年阅读情况更小容乐观,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到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  相似文献   

8.
第1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的“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幸福指数"这样的字眼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之上,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人的发展问题上。怎样才能使一个人健康、幸福的成长,并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公民?我想:阅读是必须的。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这种好习惯受益终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的伴随,整个国民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提高了,那么国民的素质和幸福指数也就会跟着提高。针对我们国家全民阅读匮乏的现状,在2012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在此呼吁全社会的公民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0.
张中波 《山东教育》2006,(11):63-63
今天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然而,很多人却沉浸在网络游戏之中。文本的阅读更是让人担忧,新华日报日前在媒体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显示,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其实不仅社会上,就连学校里,教师、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实在令人担忧,我们已经陷入了“阅读危机”。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阅读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和老师,希望孩子多读书并养成读书的习惯。的确,阅读不仅关系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关系到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甚至还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阅读"是家长和老师的一个美好愿望,我们要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  相似文献   

12.
据《半月谈》5月27日报道,近日,记者深入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出版、评论界,对我国儿童阅读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对我国儿童的阅读推广问题深表忧虑,认为目前中国儿童阅读状况不佳的首要原因,是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不好。2006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05年的48.7%,首次低于50%。  相似文献   

13.
腥有诗书气自华。从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多之前提出关于国文水平的"根"是学生的阅读程度,到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学生最低阅读量,关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已勿需多言。但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到2007的34.7%,逐年下降趋势。特别令人担忧的是,阅读已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工具,不考试就用不着它。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高考之后的学生就基本上不读书了。有资料显示,高孝后的高中生一个暑假不看一本书的比例高这七成。  相似文献   

14.
阅读使人进步,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决定性因素。但从实际角度来说,我国人民的阅读量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人均读书量仅为5本/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国民阅读量的提升工作任重道远。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的阅读量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怎样调动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是现阶段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自去年底开始组织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今年4月21日,世界阅读日前夕,将结果正式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为42.2%(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中所占比例);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仅为48.7%(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对照前3次的调查结果,清楚地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在持续走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让人欢喜让人忧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儿童阅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只占总人口的5%,阅读率依然面临持续走低的趋势;另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孩子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孩子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在阅读量上,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则是美国孩子的1/6。  相似文献   

17.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多之前提出关于国文水平的"根"是学生的阅读程度,到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学生最低阅读量,关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已勿需多言。但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到2007的34.7%,逐年下降趋势。特别令人担忧的是,阅读已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工具,不考试就用不着它。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高考之后的学生就基本上不读书了。有资料显示,高孝后的高中生一个暑假不看一本书的比例高这七成。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俯拾皆是。但事实上,我们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一方面,日常琐事挤占了我们阅读的心境;另一方面,我们无意间又让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眼花缭乱的动画片、愈来愈新颖高  相似文献   

19.
说明了“选择性阅读”的三点要义:我们要乐做孩子读书的目录,家长要多做孩子读书的伴童,让小学生自主读书;阐述了“选择性阅读”的三大操作要素: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相似文献   

20.
今天(23日)是第13个世界读书日,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字媒体中.报纸以74.5%的阅读率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0.0%.排第2位;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排第3位.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中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不下30万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