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开白雪皑皑的新疆阿勒泰大草原已两月有余,而在阿勒泰短短两周的所见所闻却仍在我的脑际京绕,这次暴风雪中的阿勒泰之行令人终生难忘。去冬以来,遭受30年未遇特大雪灾袭击的新疆阿勒泰牧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频传灾情严重。经分社领导研究,派我和摄影记者周文斌、司机李安棋于1月13日紧急驱车赶赴距乌鲁木齐市800公里之遥的阿勒泰灾区采访。我们乘坐的牛头“沙漠工”车,是新疆最好的越野交通工具,但在厚厚的积雪面前,也常显得无可奈何。一路上降车、挖车、铲雪、推车是家常便饭,而翻下路基的卡车和环在路边的各种车辆更是随处…  相似文献   

2.
从去年 12月 31日起,沙雪暴袭击着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大的风力达 9级,风速每秒 26米,气温在零下摄氏 41度,一夜间,成群的牛羊被冻死在茫茫雪原上,几十万农牧民困在暴风雪中告急。读者急需要了解灾区的情况,募捐者也想了解当地最急需什么。我们于 1月 12日夜驱车奔向雪灾的纵深地带进行了采访,度过了一次不寻常的采访生活。   一声令下连夜出发   内蒙古锡林郭勒雪灾,牵动了天津读者的心,报社领导派记者前去采访。《今晚报》新闻策划组拿出采访方案,但新闻切入点在哪 ?与天津读者有哪些联系 ?1月 11日上午,我们从因特…  相似文献   

3.
30年未遇的大冒灾今年1月份,新疆阿勒泰大草原经历了一场30年未遇的特大雪灾。而我,作为亲眼目睹了这场雪暴的记者,有责任忠实记录下我所经历的一切。自去冬以来,特大暴风雪袭击新疆阿勒泰。灾民啼饥号寒、牲畜冻毙无数。灾情就是命令。经新华社新疆分社领导研究,我和分社摄影记者周文斌、司机李安琪于1月13日紧急驱车直奔距乌鲁木齐市800公里之遥的阿勒泰灾区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4.
一次灵魂的“洗礼”哈萨克人说,雪山冰水是圣水,能净化人的灵魂,也能映照出入的灵魂。雪灾面前,生与死、利与害的不和谐音强烈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通过这次20天的雪灾采访经历,我们这些记者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2月24日,我们在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采访时,听说在加勒哥斯哈拉盖村,有一个牧民党员耶生,在自己也受灾的情况下,无私地帮助了许多人。这是个典型人物,我们准备采访,乡长卡德尔别克劝阻说:“那里都是山路,雪又厚,路实在不好走。”我们执意要去。陡峭的山路上到处是雪,车几次陷进雪里,我们只有下来用铁锹挖,用…  相似文献   

5.
当我接到急赴内蒙古雪灾重灾区锡林郭勒盟拍摄灾民过年和抗灾救灾工作的任务时,压力挺大的。我到《东方时空》的时间不长,但对这个岗位却心仪已久。所以很珍惜这个工作。面对好的题材,面对重任,当然同时也面对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真的,我不怕苦,也不怕冻,最怕拍不回好内容。 到达锡林郭勒盟所在地锡林浩特市,下飞机,我便犹如进入了一个白色的世界,白色的雪地一眼望不到边儿。午后,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原上,你不能否认那确实很美。但这美景却给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牛羊带来了死亡的威胁和巨大的困难。 通过了解,我们最后确定了从锡…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我到灾区采访了8天。翻山越岭,采撷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虽然在人民日报只发了《生死关头见形象——记陕南抗洪救灾中的共产党员》(2002年7月21日头版)、《冲不垮的坚强堡垒》(2002年7月27日四版)两篇稿件,但我感到收获颇丰,不仅仅是文字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收获、灵魂上的震撼。①今年1月至5月,陕西省在农村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这一学教活动刚刚告一段落,6月初陕南就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特大洪水咆哮肆虐、撼天动地,同时也考验着广大干…  相似文献   

7.
大雪,雪灾,特大雪灾!去冬今春,大雪在世界屋脊上连降三个月,那曲地区降雪达350多次。40多万平方公里的藏北草原,变成茫茫雪海。成群的牛羊因饥饿倒毙在雪地上,1030个村的26万牧民放大雪包围,处境十分危急。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雪灾,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多次过问西藏抗灾情况。中央派出的慰问组到雪灾现场与当地干部商讨救灾良策……面对特大雪灾的考验,西藏各族人民在党  相似文献   

8.
1990年,藏北羌塘草原遭受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从1989年11月初到1990年5月末,150多场大雪覆盖了草原,2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万多牧民和500多万头牲畜被困在茫茫雪海中。羌塘草原,已失去了往日的诗意,死神笼罩着大地,野狍撕咬着死去的牛羊,牧民在流泪。一当新华社西藏分社得知藏北羌塘草原发生严重的雪灾后,立即组织人员奔赴那曲地区,到雪灾前线采访。8月30日清晨,一组由文字记者张春保、藏族摄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在荒凉的海滩漫步时,常常被突然闪现的贝壳惊起一丝的欢乐,眼睛也因之而放光。是贝壳的亮点为海滩和观海的人增加了新的美感。 平常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浩如烟海,而重大新闻很少,所以记者或通讯员常会有两种极端,要么找不到新闻,觉得一条也不够份量;要么觉得新闻很多,写出来后上稿率却很低。在基层采访,从那些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处找到新闻确实很困难。但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妨先从整体上远远一望,就如我们举目海滩一样,这时你就会发现新闻的亮点。我们只抓住这些有亮点的新闻,其余不要,如对海滩上那些碎石败木看也不看一…  相似文献   

10.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1.
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往往能够锻炼采编队伍。2009年冬,阿勒泰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严寒暴雪灾害,地区6县一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雪型洪水灾害。为贯彻落实阿勒泰地委关于抗灾救灾宣传报道会议精神,阿勒泰日报社党委紧紧围绕地委中心工作认真策划,合理调配采编人员,报道成效显著,同时也锻炼了采编队伍。一、合理规划,报道有序开展对于阿勒泰地委抗击雪灾、防洪抗洪的工作部  相似文献   

12.
记者部通知我,让我在2001年度解放军报记者会上,谈谈年初两赴内蒙古北部边关闯冰河及雪灾采访的体会。如果说冰河、雪灾区之行稿件得到肯定和鼓励的话,也都与值班社领导、记者部、编辑部有关领导及责任编辑的关心帮助分不开,没有他们的具体指导和对稿件的精心编处,也就没有这两次让我至今难忘的北疆之行。如今回想起来,北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色依然封存在心底,茫茫雪野里,我与连队官兵同行跋涉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静下心盘点一番,觉得冰河、雪灾区行有收获,也有遗憾。林林总总谈些点滴感受,权当作一次采…  相似文献   

13.
记得一位记者说过,新闻是靠腿跑出来的。事实正是这样。要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感人的素材,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两年前的一次采访,使我感受颇深。 1985年5月5日,空军工程学院10多名教员、学员与8名男女中学生在西安南郊翠华山上抢救了23名遇险游人。这是一次突发事件,要尽快作报道。由于当时场面紧张,抢险人员对许多情况说不清楚。当时有的同志建议先搞消息,再深入采访写通讯。我们否定了这一意见。我们感到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不能只图快而忽略真实,应当走好深入采访这一步,把好新闻真实的第一关。第二  相似文献   

14.
1月中旬以来,浙江连续遭受了严重雪灾。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道好全省军民奋勇抗击雪灾的精神风貌,这对我们新闻记者特别是远离总部的驻外记者来说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浙江日报金华分社记者按照报社编委会关于做好抗雪救灾报道的要求,不畏艰险、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反映迅速,冲锋在前,千方百计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报社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在及时  相似文献   

15.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16.
从灾害报道到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50多名新闻记者不约而同地从各地赶到扑火前线,进行实地采访。这是我国新闻界未经统一组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采访行动。我们4人有幸加入这一行列,在灾区工作了近一个月,虽然我们和别的记者一样,都未逃脱某种共同的遭遇,但是,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还潜藏着某些优良素质,开始对自己的精神高度、身体强度、大脑灵敏度以及脸皮厚度,有了新的认识。大火的考验第一次参加特大森林火灾的采访报道,难免会有点紧张情绪,可是大家还是非常乐观的。在加格达奇的集贸市场上,我们每人买了2米塑料布。雷收麦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闻角度,是指记者通过观察和选取某个事实或事实的某一方面来反映特定主题的思维方式。大千世界的事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纷繁的现象往往错综交织。新闻报道能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其本质实属不易。一、另辟座径,跳出一般在采访实践中,我们采访的内容有很多是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或是已被媒体多次报道过的题材,这样的素材能否出新或是出彩呢?这对记者的采访和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检验。在许多时候,我们疏于对各种事物背景的挖掘和耐心细致的观察思考,习惯于线型思维方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素材而禁烟自己的思维。如“八·一…  相似文献   

18.
今年7、8两月,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特大洪水灾害,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大众日报派出我们前往湖北采访抗洪抢险,作为这一跨省市重大事件采访的地方记者,我们有以下几点感想。一、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领命之后,我们决定跟随山东省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前往,沿途即可进行报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本地与灾区人民的距离,使我们今后的采访更加“名正言顺”。事实证明,我们作出这一选择是完  相似文献   

19.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又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营造采访氛围,确保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