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2.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  相似文献   

3.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精心设问置疑,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新课设疑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历史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  相似文献   

5.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6.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五个环节上设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在课程导入时设疑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夺人,历史课运用设疑亦是如此。导课伊始,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疑到思,尽快入戏。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我首先给同学们描绘了唐王朝的繁荣,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康乾盛世及四大发明,当学生沉浸在一片自豪之中时,我话锋一…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恩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如何巧妙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强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1 以“设疑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设疑法”来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疑法”的关键是教师要恰当地点破学生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学生思维的情境.例如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后讨论这样的题目:  相似文献   

10.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置疑,适时启发、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12.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柴力军启发诱导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成功地运用这一教学原则的关键往往在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  相似文献   

14.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即设疑。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合理地选择设疑时机,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时机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教学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设疑之于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8.
学则须疑,疑能引思。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情境创设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启思维。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一、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设疑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把握设疑时机,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