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毛先舒《丧礼杂说》共一卷,凡三十一例,记载了清初期通行的丧葬礼俗。其包括丧葬仪节、丧服服制、服丧称谓、讣书书写及丧祭禁忌等规定,还保留了一些关于地方丧葬习俗的描述。《丧礼杂说》通过比较当世通行之礼与古礼仪节,分析了清初期所行丧葬之礼的得失。考察该书,对于认识清初的丧葬礼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赋诗言志是周代贵族交往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它经常发生在宴飨之礼中,是宴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飨之礼中,赋诗言志在典礼“正歌备”到仪式结束这一过程内的“合语”之礼中进行,或在旅酬时,或在仪式的最后。赋诗之礼有着严格的仪节和威仪要求。  相似文献   

4.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周代国家礼典分为吉、凶、宾、军、嘉五大类,分别涉及冠、婚、丧、祭、朝、聘、射等大大小小的诸多礼仪和礼制。在不同名目与不同等级的礼典活动中,有繁复的礼仪程式和与之相谐配的用乐标准和要求。而"五礼"中,仅凶礼仪式中"无乐",即没有音乐的唱奏活动,但有许多与乐人、乐器相关的仪节,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凶礼仪式中不乐、彻县的场合及规定,并对凶礼仪式"无乐"现象进行内在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的战争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左传》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战争相对而言充满人道主义色彩。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礼文化以及战争目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战争仪节现已被时代淘汰,我们应继承的是其以民为本、重德慎战、关心无辜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7.
从包山楚简中出现的各种官职、姓氏称谓和身份我们大致推断楚国社会可分为王族、士、平民、依附民和奴隶五个阶层。楚国社会阶层的多元化是楚国经济结构多元化和社会进步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9.
马莉 《阅读与鉴赏》2008,(12):39-39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10.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11.
马莉 《湖南教育》2008,(11):40-40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亨,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12.
秦礼种种     
秦礼是以秦为主的兼采六国礼仪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朝礼。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秦制定过朝仪,并成为汉朝仪的蓝本。《战国策·燕策》记有秦朝仪的某些仪节:“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关于秦朝仪的其  相似文献   

13.
《礼记》一方面记述了殷周以来有关“礼”的种种制度、仪节和观念,同时又通过对《仪礼》的解释、发挥,体现了孔子及其后学重建礼制秩序的构想。《礼记》中针对家族以外的社会行为规范,可视为中国“公共文明”之发端。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和国人文明意识的日益自觉,《礼记》所阐述的礼学体系需要进行基础性重构,从中国传统之“礼”的精神和原则中,可以传承和转化出自由、自律、分享和责任等现代性观念,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共文明建设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根据楚国历史高低起伏发展的实际,结合先秦历史的分期,楚国八百年分为崛起期、争霸期和争雄期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从熊绎立国到熊眴是楚国崛起期,其中,从熊绎立国到熊渠是上升阶段,从熊挚到熊眴是下降阶段;从楚武王到楚昭王是楚国争霸期,其中,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是上升阶段,从楚共王到楚昭王是下降阶段;从楚惠王到负刍亡国是楚国争雄期,其中,从楚惠王到楚威王是上升阶段,从楚怀王到负刍亡国是下降阶段。这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也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相似文献   

16.
唐圭璋先生的词体传习思想包括传习指导思想与传习方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在“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的总则之下,他提出习词的读词、作词、改词三步骤及相对应的方法,同时,他以实际传授行为传达出对解词与训练作词的识见,从中可以见出系统而细致的传习理论与知行合一的传习理念。其传习思想上承宋元以来的传习传统,下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传习系统,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代表了近现代词体传习形态的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省委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后,在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引起了积极反响,该校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组织全校四千"红军娃"学习"八礼四仪"(八礼:餐饮之礼、游览之礼、观赏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四仪: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争做优秀"红军娃"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8.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契丹族的柴册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吉仪,相传为阻午可汗创制,初为部落联盟选举可汗之仪,辽建国后成为新帝即位时的定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研究,然而对于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及地点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虽然《辽史》中关于柴册礼的记载既缺乏又混乱,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笔者认为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多在十一月,是由于后世效仿辽太宗的缘故;柴册礼的举行地点与四时捺钵相同,皆分为两个时期,即太宗至景宗时期在木叶山行柴册礼,圣宗至天祚帝时期在白岭行柴册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