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八宿用纪时,中国可能始于南宋中期,而日本在行国中国《宣明历》时期巳用宿曜直日。日本现存的改行保井《贞享历》以前的历书,采用印度二十七宿配时以定历日吉凶善恶,《簠簋内传》对注记方法有详细说明;贞享改历以后,日本历书采用中国的二十八宿纪时系统。  相似文献   

2.
《癸卯元历》闰年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癸卯元历》自清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在我国行用,直至民国期间的“改历”,几近200年,癸卯元历以33年为周期来设置闰年,即第1-28年每4年高1闰,第29-33年的第5年再设1闰,33年共设8闰,折合1回归年为365.24242424日,比现行的格里高利历还精确,《癸卯元历》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世界上又一颇具特色的历法。  相似文献   

3.
太阳运动的“盈缩差”概念,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基本概念;《历象考成后编》中的“均数”相当于“盈缩差”。文章从《历象考成后编》相关术文中推导出“均数”计算公式;明确《历象考成后编》中“日躔数理”所依据的天文学理论模型是“颠倒的”“简化椭圆”;在这一模型中,地球位于太阳视运动椭圆轨道上的一个焦点,而第二向径(即太阳与另一焦点的联线)作匀速旋转。  相似文献   

4.
全文介绍流传民间的未刊医学著作《古脉法》,并就其内容与成书经过加以介绍。据此可知虽然自晋代王叔和《脉经》成书以来,中医即一直采用“独取寸口”这样一种诊脉方法,但古籍所述“分经侯脉”的原始脉诊方法却被一些医家视为失传的脉诊精华加以“继承”与“阐述”。然而《古脉法》中所叙述的“分经侯脉”之法,并非早期脉诊方法的原始本貌,而是后世医家所创造的新的、体系化的、分经侯脉法”。因而言其为“古”,不过是基于尊古、复古之心态。此外,由于这种脉诊方法保存于道教传人之手,故亦可作为深入研究“道教医学”具体内容的素材。  相似文献   

5.
时辰与小时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为了安排每天的劳作和生活,古人们就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用不废……”(顾炎武《日知录》)  相似文献   

6.
观的由来     
李莉 《百科知识》2007,(1X):57-57
在古代,观指的是宫阙两旁的望楼。汉朝时期,皇帝重视道教。于是,人们将道教的庙宇尊称为“观”。东汉以后,道佛两教都很兴盛,寺、观开始并称。北魏《洛阳伽蓝记》上说:“寺观友烬,庙塔丘墟。”唐康骈《剧谈录》载:“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从汉朝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徒修行的地方,例如紫阳观、太玄观、玄妙观等。现在,观已经成为道教的象征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李莉 《百科知识》2011,(7):58-58
“黄历”即黄帝历。考古发现,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历法,3000多年前就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等,其中以传说是由轩辕黄帝创建的“黄历”最为古老。由于古时我国使用“黄历”的区域广阔,影响很深,所以人们习惯把历法称之为“黄历”。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史料》1997,(2):37-3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金有巽、章潜五和陕西师范大学应振华等几位教授退休后发起研究我国历法改革问题。他们曾联名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倡议“春节宜定在立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收到批转的建议书后,表示赞许说:“若将过年与春节分开,过年不放假,春节另定一个公历日期以便于安排工作和各项计划,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的,但要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行。同时也要考虑到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传统习惯,他们也把中国传统节日作为自己的节日。”  相似文献   

9.
数天史学家钱宝琮和日本汉学有新城新藏研究春秋长历,认为我国在春秋年(约公元前500年)可能已施行十九年插入七个闰月了,但古人用肉眼测定十九年七闰的闰周是有困难的。笔者根据古人测定的日月在天球上视运动的平率,即“日月东行,而日行迟,月行疾,…日日行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模拟古人的宇宙观和计预法,算得了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和采用哥白尼体系和月亮会合运动方程式算得的结果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西洋新法历书》中辑录出明末历争中的日月交食记录,并对其进行现代时制换算和精度分析,从而考察西法和大统历在明末的交食预报精度以及当时的观测精度,指出西法在明末历争中预报交食并非如其所说的“密合”,而是存在着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1.
P.5021+P.5876号《道教中元金蒙斋讲经文(拟)》在继承前人对三教关系的认识上,积极反思三教论衡所带来的后果,并对矗唐时期的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进行了总结,倡导三教同源、同质说。这是目前所见到的道教关于“三教合一”最早的、也是最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寇凤凯 《金秋科苑》2009,(10):176-176,178
P.5021+P.5876号《道教中元金蒙斋讲经文(拟)》在继承前人对三教关系的认识上,积极反思三教论衡所带来的后果,并对矗唐时期的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进行了总结,倡导三教同源、同质说。这是目前所见到的道教关于“三教合一”最早的、也是最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老子生于二千多年前,给后人只留下一本五千多字的书,可是它却在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的影响却并未从此消逝,到东汉末年竟被奉为道教教主,《老子》一书亦被奉为道教经典,易名为《道德真经》,魏晋玄学兴起,对《老子》全面肯  相似文献   

14.
梁莹 《百科知识》2021,(29):64-68
说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的崆峒派,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不过,要问这崆峒到底在哪里,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的崆峒派可谓源远流长.《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崆峒之人武.""诗仙"李白留有"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诗句,杜甫也曾发出"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赞叹.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崆峒山本身就是道教名山,相传是古代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  相似文献   

15.
未来研究虽说是一门新的学科,但自从人类开始自己的纪元的时候起,就已经在研究未来了。只不过开始是朦胧的憧憬,继之以神话故事和空想(例如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而逐渐科学化,直到184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样生动的语句开始谱写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宣言》无疑是一部具有世界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夷坚志》中的道教医疗故事为研究对象,考察道教医疗中的医治方法、医疗效验、医疗人群和医疗报偿等问题,展现了南宋时期日常社会生活中道教医疗的全貌.道教医疗的医治方法主要有施用法术和世俗疗法,且以施法为主,医药为辅.在医疗效验上,《夷坚志》没有回避对道教医疗中无效甚至死亡的书写,但这毕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道教医治对象的广泛性来看,道教医疗在南宋的日常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罗来 《现代情报》2006,26(9):116-120
世界著名的杂志《自然》和《SCI》曾经关于人类基因组的引证排名而发生过争论,最后以SCI被迫道教而收场,本文通过文献的引证机理分析和计量分析,指出《自然》的指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央子 《金秋科苑》2013,(8):102-103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  相似文献   

19.
“西装革履”是指身着西装,脚穿皮鞋。人们常常以它来形容衣冠楚楚的人物。由于西装与皮鞋搭档成语,从而使皮鞋与西装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有的人认为皮鞋是伴着西装从国外进来的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工皮冠,秦复陶,翠被,豹易,执鞭以出。”其中“豹”,就是指用豹皮制作的皮鞋。另见《左传·僖公四年》中亦载:“共其资粮扉履。”《康熙字典》引文指出:“革日扉,麻日晨,皮日履。”“履”就是指皮鞋。在唐代《事始》中亦说:“古人以草为展,皮为履。”近年来,考古学者在长沙汉墓中发掘出一双四十…  相似文献   

20.
“科教兴国”战略与高校科教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战略与高校科教工作关西普(天津大学天津30007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的发布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决定》和“战略”的目标和要求涉及到各类工作、各条战线,特别同科技界、教育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