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汉字“六书”之说肇于汉代,而述之最详者为东汉许慎。许氏不只在《说文解字·叙》中列叙了六书细目的义例,还在《说文解字》正文中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对汉字的形体、意义、声读进行了辨析,这在汉字研究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许慎以后直到南店宋初,传述六书不乏其人,其著名者西晋有卫恒,北魏有江式,  相似文献   

2.
许慎《说文解字》旨在分析形体,以探求汉字的本义。在宀部中,许慎分别以象形、会意、形声、会意兼形声、省声释义,其义训切合先秦古籍用例。许氏解说偶有失误,或义训不明确,或义训不到位,或析形失误,或将异体列为正文解释。  相似文献   

3.
明儒赵撝谦所作《六书本义》是明代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明代第一部以阐释"六书"理论为导向的字书。在"六书"名目中,赵撝谦《六书本义》在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称谓上,皆与许慎《说文》一致,唯有"谐声"有别于许氏之"形声"。关于二者的不同和差异,以《六书本义·谐声论》为基点,比较古今方家观点,试就"谐声"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郑樵的《六书略》是持"凡许氏是者从之,非者违之"的态度研究《说文》等古书撰写而成的,它收尽天下之字并对其逐字进行分析。郑樵对所收汉字进行具体形义解释的文字内容以《说文》为宗,以《尔雅》《方言》《集韵》等众多古书籍材料为依托。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六书略》字形释义对古书的引用状况,从文本角度客观地看待郑樵对文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一部辞书。书中收集了东汉时代留存而为许慎所能收集到的周秦时代通行的古篆籀文字9353个。古篆籀文字虽不是最古老的文字,但因它是二、三千年以前流行的文字,此起现今使用的汉字来自然更多地保留着远古时...  相似文献   

6.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7.
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段玉裁始终遵循"以许注许"之原则,订讹正误。许氏在说解《说文》本篆时常常牵扯到的一些相关字,如古文、籀文、或体等。而段氏在阐释《说文》本篆时,常常通过比较分析这些相关字来阐释它们与本篆及有关字的同异、古今、正俗、正讹、形变、音变、同义、近义、反义、异义、假借等种种关系,以使许氏对《说文》本篆的说解充分得以彰显。因而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一批类比字。但因段氏这些类比字的研究皆散见于各篆之下而易被忽略,后人对此则少有研究。许惟贤先生首先对《说文解字注》中的类比字做了系统的整理工作。本文则例释部分类比字,以探究其对《说文》本篆的说解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古纂籀文字”的解析,认为我国的最早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  相似文献   

9.
罗强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2-53
《"春"义溯源》一文中,王礼贤先生以为"春"的语源义当为"出",而非许慎在《说文》中释的"推"。然而,通过结合文献材料对该字的形、音、义以及同源词进行综合考察后,我们认为许氏对于该字的语源的探究是精辟的、可信的。而王礼贤先生的观点则稍显迂曲。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中的重文未叠字宋易麟东汉许慎是继秦朝李斯等人之后大规模整理异体字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说文解字》中把不同写法的古籀文字,今俗或体共1163文排列在相关的篆字字头下,称为重文。细读《说文》,不难发现,许慎所说的重文基本上就是异体字,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三侠五义》与《小五义》《续小五义》关系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玉昆生平经历及《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内容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文光楼书坊所刊《小五义》、《续小五义》系出自光绪四年曾在王府说书的一位民间艺人之手,与《三侠五义》并非同出一书,并非石玉昆所创,传自石玉昆之说当是书坊主出于牟利目的的假托  相似文献   

12.
老舍序跋包括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写的序和后记,为刊物写的发刊词,以及具有序跋性质的自评。它记录了老舍每篇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其一生文学活动的脉络,是研究老舍其人其书的重要依据。此外,老舍序跋的写作艺术独具一格,以当今的序跋写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3.
赵孟頫书写的《头陀寺碑》,行书,书于元大德四年。今见其拓本有传,墨浓如漆,为典型的乌金拓。从碑文后董其昌、张凤翼、陈继儒、王穉登、李日华、杨文骢等人的题跋来看,此拓本约为明末清初所制。由于刻工及拓印技术高,该拓本字口清晰,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神采,可与大德五年明远所书《前赤壁赋》等行书墨迹作品相映证,可视为赵孟頫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此作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分行布白疏朗从容、如行云流水、气息古雅,整体作品神采飘逸,尽得魏晋二王遗韵。  相似文献   

14.
古代小说序跋,是由小说作或与作、作品有密切关系的人所撰写的,也还有的是后代的人研究或梓行作品时所撰的,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小说史料。若从小说编撰史和小说出版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序跋字又是最鲜活、最可信,也是最重要的编辑出版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史是很有价值的。本从古代小说的笔记、话本、章回、总集四类中,选录若干简短的序跋,节录篇幅较长序跋中的相关字,以期窥斑而见豹,了解古代小说序跋中所蕴藏的丰厚出版史资料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籀文出自《史籀篇》。《史籀篇》早佚,迄今能确证为籀文者,仅《说文》所录籀文225字。然《史籀篇》由西周传写至汉,字形或已非原貌,加以《说文》流传已久,籀文在其中传钞和刊刻的过程中产生讹误,亦不足为奇。文章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说文》籀文中部分舛误的形体作了考订。籀文中的讹形,有部分源于笔误,也有部分是受晚周文字写法影响致讹的。  相似文献   

16.
《经学通论》是李源澄最重要的经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继承廖平"今古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李源澄通过定位经学的性质、划分经学的范围、明确经学的正路、区分"经"与"经说",使经学史上的"今古之争"问题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7.
清秦蕙田所修《五礼通考》是一部礼书,全书共二百六十二卷。它材料齐全,几乎覆盖先秦至明所有相关文献,对研究古代礼制有重要价值。今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将《五礼通考》宾礼部分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十三经注疏》之讹误,或可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8.
从《心经》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入手,从本能的角度出发,借助弗洛伊德人格建构理论,剖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许小寒、许峰仪人格中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同时,关注小寒对其母的自居作用和许峰仪选择绫卿行为中所表现的强迫重复现象,并试图分析这些在本我与自我间挣扎的人们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萧统所编《文选》载诸篇序共 70篇 ,其中以史辞为序者 10篇。这类序言 ,盖皆源于史书 ,作者别集编纂者或一些总集编纂者在编集时一并录入 ,可惜这些集子现已亡佚。从《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 ,基本可以看到原集编纂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20.
《五经异义》是许慎有感于“五经传说臧否不同”的通经之作。它刊正了五经混乱,充分体现了其正经的时代感.并广为后世治经学者、注疏家们引以为据,对后世经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