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的作用除了展示历史、传承文明,还能够为国民教育做出贡献,中国出版博物馆的建设顺应了我国的文化建设需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东方印迹——中韩日雕版印刷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立博物馆分论坛,探讨出版博物馆建设与国民教育。本文从博物馆的藏品和研究、建设、运营以及其他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入手,梳理了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出版博物馆如何汲取众长、传播文化、教育民众提供思路,推动博物馆后续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丽霄 《出版参考》2017,(11):18-19
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深度结合、取长补短是出版业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新能源发电技术内容服务平台”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打造的新媒体专业内容平台,在形式、内容和服务上均具有创新性,是关于传统专业出版和新媒体融合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物”,但博物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发挥其“教育、研究、欣赏”功能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定位服。务、移动社交等随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概念,参照国外博物馆在移动应用上的实践,结合国内博物馆现状,试图从理论与应用层面上勾勒出“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系统,以期为提升博物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受西方影响,早期自然博物馆的营建体现出了两个不同方向。西方对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博物学狭义化到实验生理学为主导的方法转向、博物馆内部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外强入侵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共同推动了中国早期自然博物馆的落地生根。西人营建的中国早期自然博物馆是欧洲自然史收藏体系下的一部分,这类“学究式博物馆”研究属性强,不以服务中国社会为目的,影响有限。而中国本土的不同阶层在传播博物馆观念与实践上均做出了各自回应,他们身处衰败之际与觉醒年代,肩负救亡图存之责任,其创办的一批“公共教育博物馆”彰显了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未来的希冀。这些博物馆体现了科学传播的公共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课题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在场馆和观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的五个战略重点:全面免费开放;开展监测评估,进行分类指导;专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职能;推动专业科技博物馆校结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六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吉正霞 《出版广角》2015,(15):24-25
本文针对“互联网+”条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探讨,重点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出版资源与媒体融合探索,为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编辑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玥 《今传媒》2014,(8):158-160
中国高校博物馆历史已超百年,虽然藏品丰富且质量较高但是现在却面临着高校设置率低、乏人问津以及教育科研功能弱等问题。虽然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突破最大问题是体制的改革,但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等新机遇正促动着高校博物馆在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模式运营理念上逐步改变。而技术主义的裹挟作用及其穿透力会在深层次上推动高校博物馆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洪莹 《出版广角》2018,(7):61-63
中国出版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具有代表性贡献成果的专业性博物馆,必须紧密联系文化自信进行功能定位.中国出版博物馆应整合文化、创意与教育等诸多出版模块,弘扬爱国主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陈列国家典籍,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展示当代东方文明印记,推广中国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大众对来自学术媒体的专业化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渐升温.为适应当下大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传统“静态-单向”的“残缺”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在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推动下,逐渐向“动态-双向”的“完整”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既还原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应有的媒体意义,也拓展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路径.本文在揭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重点从学术期刊生产、传播、信息反馈3个环节探究新媒体技术和思维引入后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机制,以期为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阅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碎片化、泛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出版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新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差异日益显现.电子音像产品曾在出版史上浓墨重彩,其“盘配书”产品也曾在传统数字向数字出版迈进初期留下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开展博物馆出版活动,发展博物馆教育,让博物馆主动“走进”人群,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文章采用网络内容分析法,分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版活动的特征和数字时代的出版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我国博物馆出版活动提出了4项建议:强化数字出版意识,推动藏品的数字化传播;打造世界级出版物,实现博物馆转型和升级;引入数字人文技术,提高藏品利用率;经营特色出版物,建立会员制,培养观众忠诚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时事评论”(简称“国际时评”)在主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方面产生了明显变化,但在事实依据、问题意识以及对国内外舆论的引导和影响方面保持不变.通过以中国媒体对“棱镜门”事件的评论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国际时评在表象上的“变”与本质上的“不变”.认识上述“变”与“不变”有利于中国媒体顺应新媒体时代,增强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笪许燕 《出版参考》2023,(10):66-69
科普图书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馆科普图书出版现状的三个特点,包括热点话题推动了博物馆科普图书的策划与推广;将“科普”与“教育”功能相结合,让博物馆科普图书走进第二课堂;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和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最后提出了博物馆科普图书策划推广可改进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童书出版正步入新的黄金十年.从供给方看,“互联网+”扩大了市场主体;从营销端看,网络营销引领市场繁荣;从出版社看,新媒体技术助推了内容升级.具体来说,“社群电商+社会化分销平台”渐成新的增长点,网络微平台助力图书信息宣传,“数字化3.0”的出版形式及“图书+高新技术”的阅读体验方式助力图书品质升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推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IP资源的拓展将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机构,“丝绸之路周”活动包含了展览、活动、研修班、学术专著等丰富内容,旨在弘扬丝路精神,通过媒体的宣传、活动的举办,将丝路文化与博物馆教育结合,发挥特有的功能,是一种具有新意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从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理论入手,从时间、空间和时空融合的新媒体传播三个方面回顾“丝绸之路周”的整个传播路径,解析活动传播细节。  相似文献   

17.
李旭 《出版参考》2016,(2):14-15
面对新媒体技术时代的来临和严峻的市场形势,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紧紧抓住“内容为王”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出路,借鉴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即“立体化的全媒体出版”之路.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主要是抓重大项目,要品牌,要影响,新媒体融合领域主要是抓“时光流影”,要未来,要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出版社走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边上,由传统电子音像事业单位向新媒体出版企业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09,(5):13-13
面对金融危机,谁在推动关键时期新媒体产业发展?共和国60周年,谁在发挥创新中国新媒体优势力量?“2009中国新媒体创新大奖”在19日举行的“2009中国新媒体创新大会”上的“2009新媒体创新盛典上”隆重揭晓。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央视网、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广东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荣获组委会特别奖“共和国60年·中国新传媒创新贡献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种信息技术运用于博物馆,产生了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但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看到“技术导向”的建设思路导致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观众和管理人员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智慧化案例的分析,围绕“智慧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需求导向”引领和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形成了以“更透彻地感知、更全面地互联、更深入的智能”为建设目标,以智慧管理、智慧运行、智慧服务、智慧教育等四个维度为框架构建智慧型上海天文馆体系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STEM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共性、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两方面论述了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未来航海家STEM系列课程”为例,剖析了博物馆STEM系列课程的设计开发路径,以“渡河的工具”子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探究”“实践”三大核心理念有机融入博物馆STEM课程设计中,并对课程实施的难点进行反思,为将STEM教育整合融入我国博物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