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特别是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在“天”、“命”、“鬼”、“神”、治国选材、仁爱同类、攻伐、礼乐、丧葬等诸方面都有所秉承但又独具特色,总体言之,异大于同。儒家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于无鬼神的观念、主张国家统一、保持适度礼乐等方面优于墨家,而墨家在兼爱全体之人、驳斥非正义攻伐、主张薄葬短丧、反对礼繁乐杂等方面则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3.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模式,儒家继承殷周以来的礼化传统,并有所创新;墨家对儒家所继承的礼化传统予以批判,这必然受到已深入人心的传统化的抵制。儒家继承了礼化对秩序追求的特点,对社会秩序的整合符合了统治的需要;而墨家的秩序结构缺乏理论的建构,其兼爱思想更是难以实现的空想。儒家重视礼的饰作用;墨家却认为超出人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饰活动都是不必要的,从人认识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儒家的理论比墨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礼”对“推类”思维的诉求;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政治伦理实践对“推类”思维的诉求,说明先秦的政治伦理实践与“推类”思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6.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在我国历史上以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繁盛。当时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儒墨两家旗鼓相当,比较突出。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们不但在政治、哲学方面的观点大相径庭,而且在文艺理论观点上也是针锋相对。儒家过份夸大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是治国之宝;墨家则  相似文献   

8.
周公礼乐思想为儒家乐论思想之渊源,两者内里相通,乐之动人,虽可悦耳,更能风心导礼,此为乐与礼相结合之内在逻辑。墨子因非儒而非乐,在其非乐的逻辑中,省却了乐动人心的关键环节,因此,乐在墨子的眼里就变成了只是能发出金石之音的乐器,乐器的制作、演奏、欣赏都是劳民伤财,与民夺利的,这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逻辑。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古乐几近消弭,新声泉涌叠出的背景下,儒家倡乐、墨家非乐显然都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文化特征,因此他们理想化的治世方略自然也不能起到救时补弊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对礼的态度与儒家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其联系在于他并不反对有益于治理社会的礼,其区别在于他主张节礼。他在反思西周礼乐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扬弃了传统和文化中的神权思想,以注重世事的人文精神取代了社会文化中浓郁的宗教气氛,奠定了人道之礼的基础,实现了中华礼文化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化。以人文为质的礼文化面向现实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调整,避免了中国文化的宗教化。同时,“仁”、“义”、“乐”对礼的内涵的丰富,强化了礼的教化作用,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移风易俗,凝聚民心,为构筑强固的中华文化长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第一篇音乐美学专著《乐记》是在荀子《乐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从"情感与艺术"的关系、"礼乐关系"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乐府传声》中声乐表演艺术的“体验”和“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乐府传声》的声乐表演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体验派和表现派两大表演艺术流派的理论,就文中关于表演艺术的“体验”和“表现”的表演方法进行了思考。解读发现,徐大椿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方法的认识,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认识相比,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类书籍,书中记载了乐器词共19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乐器及音乐状况。《乐记》中的乐器词,按制作材料划分,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记》中乐器词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先秦时期音乐在祭祀、舞蹈、宴客等场合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出音乐的等级区分、音乐的德化功能以及儒家推崇古乐、和乐,反对新乐、侈乐的音乐观点。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song and music are often elements in children's books, little critical attention has gone into examining their literary uses. Alan Garner's The Stone Book Quartetis an example of four texts for children in which music plays a vital role. The several snatches of traditional songs found throughout the quartet bring to life the culture of the characters but also are tied to the conflicts that occur within the stories. An exploration of Garner's use of song uncovers the underlying theme of the book—the necessity of balance in our lives.  相似文献   

17.
王炳社教授的《中国音乐隐喻史》一书,从音乐隐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音乐现象之隐喻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阐释。该书运用交叉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多维度挖掘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其研究音乐隐喻的切入点丰富多样,对传统音乐隐喻内涵的解读颇具开放性,为品读"弦外之音"提供了更多可能,所得结论颇具启发性。撰者牢握"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主线,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及其发展轨迹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18.
要完整准确地表达钢琴作品的内涵,必须仔细研究乐谱,掌握谱面上的基本知识。本文就钢琴作品的读谱重点、技巧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需要传袭和继承。民族化的文化不仅仅属于国家,更属于全世界。中国音乐的主流应以民族音乐为主,而民族音乐的重点应是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随着世界各国音乐的融入,获得了持续发展和创新。专业的音乐创作需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在传承民族音乐的特点的基础上,民间音乐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分类,然后分析其对音乐创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浅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总和,没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不同的民族音乐,就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音乐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