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城市化率也逐年上升。本文阐述了土地财政、政府债务和城市化的传导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下,验证了城市化率和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城市化率和工业化水平的关系。认为分税制改革以及GDP为导向的政府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大幅增长,一方面利用土地抵押获得银行信贷,形成"土地财政",投入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借由"溢出效应",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以及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赵可  张安录  徐卫涛 《资源科学》2011,33(5):935-941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4年中国280个地级市253 197条土地出让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面板回归和空间计量方法,从出让方式、基准地价、投资行为3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供地行为对工业用地市场价格的影响。面板回归结果揭示了地方政府供地行为显著影响当地的工业用地市场价格:地方政府划拨及协议出让占比越大,工业用地市场价格越低,基准地价和投资行为均与工业用地市场价格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工业用地市场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方政府基准地价对相邻地区工业用地市场价格的影响显著为正,投资行为则对相邻地区工业用地市场价格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静  郝颖 《科研管理》2013,34(5):102-110
基于不同投资类型对GDP增长贡献的差异,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GDP竞争动机对企业投资取向的影响,以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技术投资的挤占效应。研究表明:(1)基于GDP竞争动机,地方政府将干预国企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削减技术投资;(2)GDP竞争对企业资本投向的影响因政府干预方式的不同存在差异,国资委直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最大;(3)地方政府的GDP竞争动机对央企资本投向的影响轻微。(4)地方政府对企业资本投向的干预存在GDP贡献率最大化的选择倾向,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挤占了技术投资,而且导致了资本投资结构的异化。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改进以GDP为中心的单极考评体制,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涛  曹广忠 《资源科学》2011,33(8):1570-1577
本文放弃了Mills-Muth模型"就城市论城市"的视角,从区域的视角考察城市用地的规模决定。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市场化条件下的用地需求变化、各级政府对土地供给的博弈过程和区位约束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从城市土地供求关系的角度建立了区域视角下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决定的一般化概念模型。基于中国626个城市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概念模型的有效性,发现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的增长显著地提高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第二、三产业的影响程度因城市发展阶段而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模式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央政府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制度改变了城市的等级结构,却很难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实质性约束;地方政府缺乏土地储备的激励,大量的开发区用地被迅速投入市场,造成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土地供给成本,交通区位劣势降低了土地需求,限制了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与理论分析结果不同,宏观经济区位的劣势并未有效地限制城市用地规模,反而促进了城市政府低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粗放利用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鹏  石晓平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14,36(4):702-711
中国式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关于财政资源和资本要素的争夺,促使其实施土地出让策略和土地引资策略,以获取与土地有关的收入。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选择的理论框架,分析认为不同的土地财政策略面临不同的激励机制,而且由于地方政府竞争策略的互动行为,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财政策略呈现空间模仿效应或者替代效应。本文选取1999-2007年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策略和土地引资策略面临的主要激励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支约束是其实施土地出让策略的主要激励,而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本竞争是地方政府实施土地引资策略的主要激励。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出让策略中的模仿效应表现为土地出让面积竞争,土地引资策略的模仿效应表现为对大规模资本的追逐。同时,土地引资策略的替代效应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低价出让土地频率的替代。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而言,抑制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是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而政策调控的前提条件则是理清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本文尝试着构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城市用地扩张理论框架,并利用2001-2011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工作假说。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口对城市扩张的作用随城市规模升高而递减。小城市用地受到三产业发展推动,而中等城市、特大城市用地则受到二产业发展的推动,其中特大城市受到二产发展更强的影响。大、特大城市较之中小城市,用地扩张受到政府财政支出更强的推动。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仅对大城市用地扩张有促进作用,对于小、特大城市反而有抑制作用。土地财政的增加也会显著推动城市用地扩张;②相比于地级市,高行政级别城市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其用地扩张有着更强影响。由于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政府干预能力较强,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的问题,二产业仍然是高级别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用地扩张的强影响力因素,这则有悖于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在证明了城市间存在异质性之后,本文建议,相应的城市用地调控政策应该意识到城市间的异质性,有针对性地给出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区分非正规居住和正规居住两种模式,基于理论分析,分别构建两个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提出两个研究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4年广东省和山东省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居住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1)在非正规居住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是城市间人口流动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呈现为线性方式;地方政府增加工业用地供给,会导致人口流入;地方政府减少工业用地供给,会导致减缓人口流入(或导致人口流出);(2)在正规居住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是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呈现为倒U型方式;在(0,S_i~*]区间内,增加工业用地供给或减少住宅及商服用地供给,有助于吸引人口流入;在(S_i~*,∞)区间内,增加住宅及商服用地供给或减少工业用地供给,有助于吸引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9.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吴群 《资源科学》2021,43(1):134-147
在中国,官员的治理水平是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将两者放在同一视域中加以考察,研究官员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从“人本”视角深化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形成机理的认识。本文利用官员交流网络选择并构建样本数据集,采用城市—时间—官员的“三维”固定效应模型分离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中的官员个人效应,并基于官员特征视角分析了官员个人效应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官员个人效应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形成机理中重要的、富有差异的影响因素;②官员学历、平均任期长度、国土系统工作经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全局影响。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学历高、平均任期长、具有国土系统工作经历的官员更倾向于抑制土地出让总量、压低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以及提升工业用地出让价格;③官员基层、高层党委政府的工作经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差异性的局部影响。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垂直交流官员更倾向于增加土地出让总量,从基层提拔的官员更倾向于推升住宅用地出让价格及压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应注意不同特征的官员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中体现出的差异化的个人效应,从“人本”视角出发,可以通过适当的安排,发挥官员个人效应,促进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调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界定工业用地合理规模,明确合理、不合理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力,科学管控工业用地供给,本文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追求经济增长的现实目标出发,对工业用地规模扩张进行考察,采用2001-2012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对各地级市工业用地规模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合理、不合理的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类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不合理的工业用地规模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212.03 km2下降至2012年的100.74 km2;不合理工业用地规模占工业用地规模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46.49%下降至2012年的9.19%;不合理工用地主要集中在山东省西部和南部地区;②合理的工业用地规模扩张主要源于经济、人口因素的驱动,不合理的工业用地扩张主要源于财税制度、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等制度因素的驱动;③ 调控工业用地规模应保证土地—资本配置关系处于合理区间,以财政及官员晋升考核制度改革为基础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反映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行为对人口生活、生产活动地点选择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变动影响人口流动的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类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模型的求解和数值模拟,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3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①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呈现出特殊倒U型的影响方式,在(0,0.823]和(0.823,∞)两个区间内,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307 2、-2.133 1,处于不同区间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②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人口规模(26.617 3)和城市区位(11.445 5),但是大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1.399 5),说明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程度介于人口规模、城市区位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之间,其对人口流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作为工具,根据自身对人口流入的实际需求采取差别性的调控方式,吸引或引导人口流入或流出。  相似文献   

12.
薛慧光  石晓平  唐鹏 《资源科学》2013,35(6):1134-1142
分析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以及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探寻土地财政和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制度成因.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及土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然后利用1999年-2009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促使了地方政府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对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在于财政分权导致了土地出让价格的正向增长,政治集权导致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与商服、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之间的偏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倾向和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与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紧密相连,进一步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较强激励作用的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和政治治理体制,将更有利于修正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  相似文献   

13.
以1998~2010年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我国,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提高,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则不断上升,居住和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趋于升高,而工业和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趋于下降,其他用途所占比例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非农就业的增加需要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合理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银蓉  梅昀  孟祥旭  陈昱 《资源科学》2013,35(4):739-74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是其宗地利用状态的集合,研究土地利用决策系统中各决策主体的行为特点和相互影响,对于改进土地利用决策,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土地利用决策过程的分析,明确决策主体和决策目的.然后,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借助于成本收益分析,分析土地开发商的行为;利用长期生产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析工业企业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变化,以及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同样,借助于成本收益分析和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分析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总量的选择、对住宅和工业用地的供地策略,以及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条件和市场可接受的范围内,土地开发者的行为决策是尽可能地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并且由于商业、居住用地对区位敏感,土地获取成本较高,表现更为突出.对于工业企业用地,随着土地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促使其增加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并挖掘现有土地的利用潜力,但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这种投入增加,以总收益增长为前提.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量上有突破用地指标多供应土地的冲动;对于住宅、商业用地的供应可凭借垄断市场条件,以较高的地价获得高额的土地收益;对于工业用地,受到买方市场的影响,会倾向于以较低地价吸引企业落户.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地方政府应通过规划指标的限制和利用监管,规范土地开发行为,通过设定工业项目投资强度门槛,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度;同时,也需要通过有关法律、政策制度的完善,规范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刘奎  王健 《资源科学》2021,43(4):764-775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养地”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凭借土地出让获取土地收益,并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投资,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但土地经营对城市规模的空间扩张机制仍有待理清。基于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两个维度,本文构建了中国地方政府土地经营驱动的城市空间扩张理论逻辑,选择2003—2017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中国城市空间规模、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均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然而以地谋发展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逐渐呈现出不可持续的端倪;②从全国尺度来看,土地经营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均显著推动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城市非农人口、城市人均GDP、城市三产产值占比以及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对城市空间扩张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③从区域尺度来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均显著推动城市空间扩张,但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仅对西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张存在显著推动作用。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仅对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基于城乡互动关系,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格局优化下的城市空间均衡扩张。  相似文献   

16.
苏锡常地区1995年至2005年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较详尽的统计资料,利用SPSS软件,对苏锡常地区1995年~2005年城市用地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11年来,该地区的城市用地总面积年均增长45.55km2,增长率为12.83%,呈现出高度线性递增;受人口增长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县级城市(吴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溧阳市和昆山市)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远高于地级城市市区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②二元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城市用地扩展与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皆成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才是影响该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二者不但自身对城市用地的扩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它们通过刺激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对城市用地的扩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理解我国地方政府商住用地供给决策模式,提高商住用地供给调控的针对性,本文将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关系纳入考察范畴,以山东半岛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城市商住用地价格和供给量数据,求取该区域商住用地供给函数。在此基础上,基于博弈论方法,构建关系矩阵反映该区域商住用地供给决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商住用地供给存在替代关系的城市间,引入邻接矩阵表示供给的关注关系,能够描述地方政府商住用地的供给决策模式,该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2在山东半岛区域内,地方政府商住用地供给决策模式高度类似于"领导者-跟随者"模式;3区域商住用地市场领导者与跟随者的供给量反向变动。调控区域商住用地供给,应注意地方政府商住用地供给的互动作用。对于城市间商住用地供给决策模式为"领导者-跟随者"模式的区域,通过对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地方政府商住用地供给的调控,可撬动其他城市供给量的反向变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