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以25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一是不同性别在手机依赖的技术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二是孤独感、述情障碍与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三是孤独感对述情障碍和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对手机依赖也具有正向预测力;四是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述情障碍是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以208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以及不同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明显高于女生;在应对方式上,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有所不同,高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低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性别差异,可利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培训与引导来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己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测量,并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有较高水平的孤独感;班级、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恋爱状况、独处类型和孤独感认知类型等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个体的独处类型及孤独感认知类型针对性提出疏导策略,以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兰州某大学的300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汉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在依恋方面,维吾尔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依恋;现在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比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安全型依恋;(2)在孤独感得分方面,人口学变量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UCLA孤独感觉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68名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1)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2)云南省外的学生的孤独感受强于省内学生;(3)云南省内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显著的高于全国大学生;(4)孤独感与人格结构中的精神质呈显著相关。建议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2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普遍较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孤独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2,p<0.01),与社交回避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4,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交回避存在显著负相关(r=-0.193,p<0.01);(3)孤独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社交回避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孤独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回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三者在总分及各分维度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通过中介作用分析,发现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且在孤独感的四个分量表中,只有自我孤独和人际孤独的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9.
对一年级医学生的孤独感、社会支持现状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参考.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孤独感量表》对某医学院352名一年级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调查.结论:(1)医学生孤独感水平并不高.(2)性别在其他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及孤独感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3)专业类别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4)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5)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对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力,其解释量为20.5%.一年级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有显著负相关,医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日益普遍.研究表明,社交软件既能降低青少年的社交孤独感,也会提高其社交孤独感;反过来,高孤独感的青少年更加依赖手机社交软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调节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的动机、建立对网络社交的合理认知等,是提高青少年网络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