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对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审美文化作为文化整体的一个构成因素,在当代文化领域中无疑又是极引人注目的,在社会多方位转型的格局中,当代审美文化已经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变化,它所呈现的当下状貌既是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语境中的独特表述,同时也多层次地全息了文化领域中其他因素的律动,从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道德、法律等的建设中,审美文化的建设成为枢纽性的因素,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之风标,作为估…  相似文献   

2.
美和审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是缓慢的,渐变式的,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激烈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审美文化也都随之发生了剧烈变更。特别是现代消费文化带动下的审美文化冲破了传统审美的规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揭开现代审美的功利化和商业化特征,以期为现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在全球村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本土语言。  相似文献   

3.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汤雪 《传媒》2019,(16):40-41
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论文中都有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论述,但是审美文化真正作为美学研究的焦点则是在当代社会大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文化共享性和商品拜物性使得美学界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探讨和接受从来都有争议,为了实现调和,美学家们开始寻求其与审美自律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审美文化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产网络综艺发展走向快车道,节目内容本土化、原创化,节目制作专业化、精良化,用户定位精准化、垂直化,逐步发展成与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三足鼎立的视频内容,也成为在互联网文化治理中不可忽略的研究对象。本文在分析梳理2010年以来网络综艺相关的文化政策的基础上,归纳出网络综艺文化治理的三种模式:管制、限制和自治的互补与渐进,台综对网综的收编与改造,智性活动和主导性文化产品的输出。并在结合综艺节目发展实践和发展趋势上对综艺节目文化治理提出三条优化路径即技术导向的网络综艺预警制度、构建现代互联网文化市场体系、寻求创新性发展范式。并认为网络综艺节目在未来有望发展成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产品,具有作为文化治理对象和治理工具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具有不规范性、便捷性、隐喻性、时代性、自发性和喜剧性的特点。本文就网络流行语的民族、社会、心理、审美和价值方面的文化映射进行分析,对民众文化诉求和心理进行解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9.
胡栓 《军事记者》2014,(4):52-53
在媒介化社会,传媒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传媒作为传媒的重要分支,更是具有浓郁的文化性。正是因为军队传媒实践的特殊性和战争的特殊性。使得军队传媒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为明显的文化特征。本文从思想观念的政治性、运作方式的组织性和审美理想的崇高性等三个方面对军队传媒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的网络语言形式。它是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兴起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势必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本文主要就网络流行体的"调侃"功能进行分析,并进而透视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网络传媒文化参差多态、丰富多元,但审美格调整体上有待提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公共决策的参与主体之一,承担着包括审美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责任,其进行网络审美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感染、批评、示范等。但在当下的网络空间中,主流媒体的审美治理实践仍显被动,存在主体缺位、参与滞后等问题。在理解网络习性的基础上,主流媒体应当以个体化的姿态参与网络互动,以视频化的形式带动受众沉浸,从而扩大网络声量,实现审美净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野中的图书馆和图书馆视野中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流杰 《图书馆》2004,(6):27-30,34
文章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图书馆的深刻内涵、文化归属、文化功能以及图书馆对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作用,还从图书馆的发展的视角考察了文化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认为始终传播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磊 《出版广角》2019,(4):42-44
媒介已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使传统民间艺术主动回应媒介文化力量的召唤,转型为媒介景观化的民间艺术,演变为文化消费品或审美欣赏的对象。文章重点论述媒介化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转向的历史逻辑以及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建构现代民间艺术审美话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作为新型文化,在认知、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都别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其社会意识;网络文化作为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结合物所构成的时代心理,形成了其社会心理。在这样的心态结构基础之上,网络文化在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文学艺术意识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发挥着多元化的心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电视荧屏上,真人选秀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重要节目样式,当代真人选秀节目之所以能够在电视荧屏上盛极一时,是因为其内在蕴含着狂欢化的娱乐民主、过程化的传受互动机制、拟剧化存在的审美文化机制,这些构成了当代真人选秀节目审美文化机制的主要内容.只有建立起良性的审美文化机制,当代真人选秀节目才能超越以虚假低俗为表征的发展困境,真正地实现健康有序而生机勃勃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鹏 《声屏世界》2010,(3):42-43
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的出现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革命。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一个审美繁荣的时期。”①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审美与实用的矛盾不再是难题.而大众对审美功能的重视使得日常用品、生活环境无不渗透着视觉艺术设计的理念,无不体现出视觉审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马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静态层面对凉州天马的意义进行了符号学解读,然后再从动态层面揭示马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进程。马从物化的象征符号逐步进入中国文化,带上文化色彩,形成文化符号,经历了从作为自然物、到马的神化、再到马的人格化、最后成为艺术化的特殊审美对象的漫长衍生与变迁过程。我们要不断挖掘和拯救博大精深的马文化,从而弘扬和发展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网络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辨析网络电影与经网络传播的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与数字电影之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电影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电影的存在方式与审美习惯。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使网络电影具有了草根化审美情趣、娱乐化审美趣味、整合性审美特征和后现代性的审美价值取向。笔者以为,网络电影将出现创意重于技术、草根化、庸俗化和专业化并存、更注重交互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络流行语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与大众的审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它的盛行也反映出了大众审美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审美思维的从众化、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个人的、媒体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影响,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以促进大众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吕荣慧 《新闻世界》2014,(6):122-123
"段子"一词在中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其形式与内容不断随着时代而变化,但是其精炼的风格和幽默的精神却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段子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具有了新的活力,各种包含着特定意义和网络表达的段子不仅仅可以通过文字在小范围内进行表达,还可以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在网络中进行传播。网络段子的形成与传播不仅彰显着网民的睿智与娱乐精神,也代表着各种多元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融合,呈现出一种娱乐化时代的网络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