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构建“对话式”写作平台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为构建“对话式”写作平台提供了便利条件。突破传统中学写作教学的时空域限,构建自主性和交互性结合的知识、智慧、情感共生共享的“对话式”写作平台——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对话式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话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操作模式,它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建“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基本框架,因其为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对话场境、以文本为主要对话依托点、围绕主题开展对话、注重思想和情感的提升而成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姚文伟 《考试》2009,(4):33-33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一是预习生词;二是预习对话、课文;三是预习课后练习。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教育界围绕教学对话展开的研究大多是对“对话教学”的一种描述,都是在“单纯灌输式教育”被改造后的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对理想的“对话式教学”的设想。而所有这些内容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传统教育困境已被打破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改革的第一阶段,放在如何实现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灌输”、“独白”式教学过渡到“对话式教学”,找出“对话式教学”实施的根本条件,真正解决我们目前实施“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和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6.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7.
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习惯相当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巧设对话的话题;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相似文献   

8.
"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话为原则,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对话式”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对问题展开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对话式”教学具有研究性、师生关系平等的特点,具备思维训练和创新等功能;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关键;通过“对话式”教学,师生共同研究,教学相长,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9.
刘莉 《文教资料》2011,(30):55-57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直以来.师生对话被多次强调,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得并不多。作者认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是衡量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准。本文主要从抓住预习,广泛占有资料;注重朗读,品味文章含义;大胆质疑,引发深层思考;科学复习,学会智慧的勤奋;用准方法,学会批注式研读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话教学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经被广泛重视和应用。但对话教学的实践并未如同理论上的研究那样深入和有效,传统“独白式”教学依然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对对话的认识不足,对话意识不健全;对话中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师生间拥有对话资源的不对称;教学中对话方式的不规范等。因此,对话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形成正确的对话意识和态度,摆脱传统教学的禁锢,真正体现师生平等,创造充足的对话资源和恰当的对话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1.
陆香 《教学与管理》2011,(12):41-42
在人的一生中,对话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而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克林伯格提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费莱雷在其解放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对话”,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陈旧是导致高职德育教学效能偏低的深层原因.在“灌输”理念主导之下,师生之间充斥着权力的关系、交流对话异化为单向传输思想、追求思想复制再现.“对话”体现了一种平等关系、持介入的态度、关注意义的建构生成.实践“对话式”德育要确立自主生成、价值平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统一的新理念.具体操作应以教师角色转变为起点,以情景建构、鼓励学生表达为突破,以更新评价为动力.  相似文献   

13.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对话式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的解放。它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觉醒意识以及人性化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阐述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条件和特征,分析对话式教学的现实意义,其目的在于找到对话式教学的实施途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亟需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以思辨为特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致力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建设性突破。教者要通过构建主题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思辨性对话,优化对话策略,通过质疑批判式对话、情境推理式对话、梳理探究式对话引领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有逻辑、负责任地表达,让思辨性对话成为助力理性思维软着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保罗·弗莱雷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批判了传统的“银行储蓄”式教育,提出了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观”。他认为,教育不是谁教育谁。也不是自己教育自己,而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有意义的互动与对话过程。对话是平等的、谦虚的、充满爱的。通过对话,人们改造世界、进行批判思维,从而获得人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正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但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不少语文课堂的对话交流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刻;讨论问题浅尝辄止,难以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获知效率的高低。因而改变“浮光掠影”式的教学,把课堂对话引向深入,这在当前对话教学中显得格外必要。  相似文献   

18.
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观照下,“人物对话”有效教学策略是:聚焦对话内容,读出话中“事”;观照对话情境,读出话中“人”;捕捉对话情感,读出话中“情”;揣摩对话样式,读出话中“形”。抓住人物对话,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走到阅读的高处。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阅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有效“对话式”师幼互动对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起着促进作用.本文将从早期阅读师幼互动的现状开始谈起,提出了“环境与幼儿对话,做足环境阅读的文章,内隐式互动作铺垫;教师与幼儿对话,做透分享阅读的形式,多样式互动来贯穿;幼儿与幼儿对话,做实一日生活中其他阅读活动,随机式互动再补充”等三个互动实施策略.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式师幼互动,促进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方军 《科学教育》2005,11(6):64-64,F0003,F0004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师生被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之下,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而采用抛锚式教学则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在情境创设、问题确定、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等环节中实现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思型对话,有助于不断开阔政治课的教学“田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