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每当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习惯绕到他们身后,轻轻低头倾听他们朗读。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流利,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是否充分,以便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我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么做,似乎只是一种习惯。但那一篇日记,却让我真正感到了我这样做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每当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习惯绕到他们身后,轻轻低头倾听。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流利,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是否充分,便于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我一次又一次地重  相似文献   

3.
感动     
每当学生读书的时候,我总习惯地绕到他们身后,低头倾听他们朗读。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流利,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是否充分,以便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我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么做,似乎只是一种习惯。但有一篇日记,让我感动。那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学生,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第二节课是阅读课。我正在读书,突然感觉到老师离我近了,尽管我没有转身看,但我知道他正站在我身后听我读书呢!老师站在我身后,我感到好温暖、好高兴。同时我又有点儿紧张,万一没读好怎么办?我打起精神,坐直身子,大声朗读,我要读得最好,最有…  相似文献   

4.
感谢学生     
每当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习惯绕到他们身后,轻轻低头倾听他们朗读。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流利,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是否充分,便于对一些典型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和指导。我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么做,似乎只是一种习惯。但有一篇日记,让我真正感到了我这样做的巨大作用。那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学生,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第二节课是阅读课。我正在读书,突然感觉到老师离我近了。尽管我没有转身看,但我知道他正站在我身后听我读书呢!老师站在我身后,我感到好温暖、好高兴。同时我又有点儿紧张,万一没读好怎么办?我打起精神,坐直身子,大声朗读,我…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以人为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习惯于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他们这么做,不那么做。可是,我们是否也需要想一想: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是否让他失望了?师范毕业前夕,我到一所小学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教二  相似文献   

6.
对于报考俄语专业准备参加高考、中考的考生,要进行口试,测验考生发音是否标准,读得是否流利,语调是否正确,听力反应是否敏捷,回答问题是否正确。为此在辅导这类考生时,我以初中俄语为教材,从语音、语调入手,加强朗读指导,进行读与听、问与答的训练,提高考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读得流利,语调正确,回答的准、快、完整。  相似文献   

7.
记得有次我到另一所学校去听课,教师先与学生共同分析了一道例题后,就叫学生齐读课后要做几道应用题,其目的是通过读题来要求学生审题。当时听起来学生的确读得响亮、整齐,但是我总在想,这响亮而整齐的声音是否意味着学生都在审题呢? 说实在的,我以前也尝过这种以齐读代审题的苦头。要学生分析一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先就叫全班  相似文献   

8.
星期一上午第三节课,我带着学生学习《献给妈妈的诗》一课。当读到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学生兴趣盎然,我让学生自由练读小动物们赞美妈妈的话。他们一个个晃着小脑袋,读得津津有味,我点了几名学生上台读,他们读得正确流利,很有感情,我正被他们的朗读所陶醉,突  相似文献   

9.
吴非 《生活教育》2013,(9):53-54
教育教学实践,现时根本看不出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要由未来去评价,这中间包括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习惯,也包括学生是否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久前去参加20年前的毕业生的一次聚会,依例每人简单地说说经历和班级印象,特别是对学校的记忆。同学们邀请我参加,如果大家不报姓名,我的确很难认出他们,教过的学生多,时间过得快,不  相似文献   

10.
刘红叶 《考试周刊》2012,(42):43-43
1.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课上,我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或默读或个人自由地放声朗读。每节阅读课我都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静悄悄一片,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过去老师喜爱齐读,学生因为要做到读得整齐,  相似文献   

11.
新接的六年级这个班,可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纪律乱得很是可以,据说还有轰走老师的“光荣历史”。第一次检查作业,他们就让我领教了一番,作业你没做就没做呗,竟然有个“小愣头青”不光不拿正眼瞧我,还说什么“我没有做作业的习惯”。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他们是绝对提不起半点精神,自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根据第一次的碰壁经历,尽管我有七尺男儿之躯,但靠武力“镇压”,也未必奏效。再者,这也有悖于师德。要“降服”他们,看来得做点文章。  相似文献   

12.
拥有忧伤的人才读得懂忧伤,拥有快乐的人才写得出快乐。只有看到希望的人才会勇敢去追,而我只有在习惯中探索为什么会习惯……  相似文献   

13.
小题大做     
<正>我每天都读报。我把读报和读经典著作看得同样重要。实在要感谢发明报纸的人,在我面前打开了另一扇窗,既看到过去,又透视未来;既看到世界风云,又看到内心的涟漪。最近读到一个关于叶圣陶的故事。说的是为了语言规范化,叶圣陶要求文章入选课本前,需经北京语文老师朗读,以查验语句是否通顺、音节是否优美。一次,一位老师读文章,读得较快,叶圣陶打  相似文献   

14.
你是老师吗?第一次遭遇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是我做实习老师的时候。 那是一天中午,还没有午睡习惯的我,或许是刚做老师感到新鲜,有事没事总爱往教室里跑。当时教室内有十几个刚吃过午饭的学生正在闲聊,显得轻松自在。我走进教室坐下后,他们马上围了上来与我交谈。在我与学生们谈兴正浓时,一个声音突然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相似文献   

15.
摇篮     
一、示范朗读,寓理于悟师:今天我们刚认识,梁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欢迎吗?如果我读得很棒,你们就热烈鼓掌;如果觉得老师读得不够好,就请举手,给我提意见,好吗?(师朗诵诗歌《轻轻地》。)师:我读得怎么样?生:老师读得很快。生:我们听不懂。师: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师再次朗读。)生:你读得很轻,我都听不见了。生:你读得很慢。生:你读得很小气,不大方。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我最后再读一遍,好吗?(师朗诵诗歌《轻轻地》。)生:老师读得有感情了。生:你的表情很好,动作也加出来了。生:老师,你读得很温柔。师:刚才,老师第一遍没读好,就读第二…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次买牛肉,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南方人。轮到她了,她问卖牛肉的:"牛肉怎么做?"我很奇怪,问:"你没有做过牛肉?""没有。我们家不吃牛羊肉。""那您买牛肉——?""我的孩子大了,他们会到外地去。我让他们习惯习惯,出去了好适应。"这位母亲用心良苦,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的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  相似文献   

17.
师爱无限     
做班主任久了,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早到校,走进教室,目光滑过每一名学生,与他们进行一天之中的第一次交流。静静的注视着教室里熟悉的一切,看着心爱的弟子们,一次次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并一次次地从中获得力量。对学生,我投入情感、付出爱心,使我从班主任工作的繁忙与琐碎中忘掉了烦恼与劳累,收获快乐与幸福.从那一刻起我再一次感到自己与学生同呼吸、共奋斗。  相似文献   

18.
(播放歌曲《春晓》,学生跟唱)师:歌曲唱的是一首古诗.学过吗?我请一个最棒的同学读。(出示古诗《春晓》,生读)师:读得真好。可惜你漂亮的小手没有发挥作用。谁再试试?(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师:我也会读,听我读,看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由于长期受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的影响 ,学生已经习惯于等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七年级刚开学不久的一次小测验后 ,当我拿着批过的卷子走进教室时 ,学生们涌过来开口的第一句话是 :“老师 ,我多少分 ?”我反问他们 :“你们自己觉得能得多少分 ?”他们大都摇头说 :“没想过 ,反正您会给我们评分的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学生们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 ,可能也不知从哪儿下手进行反思和评价 .对于自己是否理解了知识、是否掌握了技能和方法 ,自己没有必要去思考 ,反正会有人告诉自己考试的结果 .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20.
我听《散步》一课,大概不下十次了。我发现学生能够处在聚精会神的最佳状态,往往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少年喜欢听成熟的中年人朗诵,不知是否属于牛犢恋?上海特级教师陈友勤用他那略带沙哑而富有弹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把课文送到了学生心中。他读得如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