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2.
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工小令,大量写闺情,询风委婉。大晏是北宋初期的“太平宰相”,词中多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思想;小晏是落拓公子,词中多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抑郁之情,特别是以歌妓为题材的作品,使小晏词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令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众多文学评论者一直循着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来研究苏轼的词,对其现实主义词风进行论述的很少。循着苏轼的人生轨迹,从他对边境事件的反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心国家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亲友的深厚情感这几个方面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流露出悲痛、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对这鲜明的特征都有过论述。清人冯煦将他与晏几道相提并论,而称之曰"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秦观的感伤词一方面原因有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对时事的无奈。他在写词时喜欢运用独特的手法、优雅、哀婉的语言来抒发鲜明新颖的形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6.
晏几道《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世论者对他的词作出了高度的评价。陈振孙:“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①周济:“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②冯煦:“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③宋人王灼曰:“叔原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将不可学。”④吴梅也说:“余谓艳词,自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⑤孟子:“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前期“太平宰相”晏殊的暮子,人称“小晏”。他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  相似文献   

7.
晏几道令词时空表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令词的创作发展中,“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温庭筠是将令词导向成熟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则以其人生悲欢离合的抒写使今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而晏几道的创作则“把令词推向顶点”。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与其父  相似文献   

8.
旷代才女李清照的词清而自然,令历代评论家赞不绝口。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一面又赋予词以真实的感情。在风格上,她的词接近于李煜和晏几道。她个人生活境遇的变化,在其作品中也得到鲜明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为宋代大词人晏殊的第七子,能文善词。宋朝父子能词的不少,但俱为大家的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其父。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悲欢离合之情。由于他经历过一段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故尔他的词相对于其父深婉有过,却无其父的温和;他一洗大晏的那种雍容气息,形成伤感的情调。《十里楼台倚翠微》是晏几道代表作之一。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即青山。该句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  相似文献   

10.
晏几道和秦观同作为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清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就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但我们必须看到正是晏几道个性中的自傲和秦观个性中的自哀造就了小山词和淮海词的个人风格,并由此带来的清壮顿挫和郁积凄厉的独特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晏几道是北宋小令词创作的最后一位大家,他的《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词作中的锐感多情的特质,是由其独特的出身经历及敏感多情的个性决定的,尤其是晏几道的爱情词,感伤怀旧,痴情怨绝,真挚动人,成就很高。被誉为"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相似文献   

12.
秦观词作中充溢着"愁"、"恨"等字眼,它们契合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主要特征———"距离产生美",同时也满足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深层心理需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秦观词中扑面而来的"愁"情很好地表现了人类心理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绝非一味的钟情--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故复旦大学学陆树伦先生认为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是基于绝对的钟情。笔通过考察冯梦龙的一些诗、词、序、跋、评注及其对“三言”妓女题材作品的改编情况,觉得此看法有很大的片面性。冯梦龙其实对妓女既有钟情的一面,也有非钟情性的批判一面。他钟情的是那些有情有义的妓女,而对那些薄情寡义的妓女则深恶痛绝。这些都与冯梦龙内心根植的儒家正统思想及其接受李贽、汤显祖的唯情理论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是因为晏几道、秦观同样都是本色的婉约词人,所以他二人经常被历代研究者相提并论。但每个词人的词作都各有特色,晏几道词作的语言较之秦观更娩华丽,他二人在词作中所呈现的风格气质也是不一样的:一个自恋,一个自哀。从这两个方面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更有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词人及其词作。这种同中求异的方法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这与其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别是善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春,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他常在词作中托古讽今,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融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使人目不睱接。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复杂离奇,曾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爱情,这三位女性给他的人生烙下深刻的痕迹,也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他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性格复杂、形态各异:有的为了家庭可以无条件地牺牲,有的爱着却又要无休止地折磨,更有复仇的施虐性,这些形象折射着作者自己对社会、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尤其是作者的三次重要的爱情,给予了这些作品很多的影响.在这些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中,又有着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些相似的地方归纳起来,用三个词语概括就是"崇高"、"神经质"和"施虐性".  相似文献   

18.
浓郁的感伤气息是蒋鹿潭词的基本特征。通过对鹿潭词中常用意象和词语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到时代气息的感染、作自身经历的凄凉和个人性格的孤介寡合是构成这种感伤特质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认为屈原的《天问》创作,缘起于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到的壁画,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非也。神圣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是不允许任何人涂鸦的。屈原在朝任三闾大夫,这一职务为他日后流放江南民间担任丧葬仪典中的"大宾"提供了方便,而丧葬仪典中的"对花"的对花词,给《天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流放江南,不得归郢,忧愁愤懑郁积于胸,如借整理《九歌》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一样,将历年收集到的对花词整理成《天问》,以泄心中的忧愁愤懑。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是一位用典高手,其稼轩词用典甚多。辛词典,旨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托典言志”、“扩大内涵”和“证明观点”,有着其它艺术手法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两宋词坛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