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伯夷     
鲍亚民 《学语文》2005,(9):28-29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日:“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相似文献   

2.
从孔子到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孟子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是建立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深层次的乃是孟子担负起为儒家立宗明派,使之完善、稳定发展,从而屹立于百家争鸣的论战当中。也正是在孟子这里,儒家“外王”的理想开始萎缩,“内圣”的修养开始扩张。“内圣”的扩张,伯夷、叔齐精神给予中国士人的却是相反的两面影响,因此也才会有后世文人与政治家对伯夷、叔齐不同的评价,而孟子实属这种历史阐释的先驱,并以此种阐释为契机来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3.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 虞、…  相似文献   

4.
《采薇》是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之一,小说结局为伯夷、叔齐死于首阳山,至于死亡原因,大家说法不一。简单看来,伯夷、叔齐是饿死的,但他们死亡的真相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流言蜚语乱传,伯夷、叔齐心理压力过大而死;其次是兄弟之间失和,不再互相敬重致死;还有一个死亡原因是他们失去了慎独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  相似文献   

6.
伯夷、叔齐两人因司马迁所著《伯夷列传》而为世人所熟知,但《伯夷列传》中的夷齐事迹较之前已有很大演变,文章的叙述笔法及夷齐事迹的阐释引起后世学者对夷齐两人让国后行为的质疑。通过分析《伯夷列传》中夷齐形象的叙述笔法,探讨后世学者对夷齐事迹的质疑及原因,使人们对夷齐有更充分的认识,能理性地看待夷齐故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伯夷、叔齐墓位于今永济县境首阳山.光绪《永济县志》卷二十三载:“武王以将  相似文献   

8.
伯夷、叔齐历来被视为守节的楷模。可到了清代艾衲居士的《首阳山叔齐变节》那里,却将这一儒家经典颠覆,重新结构历史故事。在其笔下,叔齐到底挨不过饥饿的威胁而变节投降了。艾衲居士改写历史的莽劲与才学着实令人佩服。然细加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又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艾衲居士的思想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一味标榜守节的假“尚义”之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另一方面,又对“守节”还是“易节”,这么一个道德理想与欲望渴求两者之间背反性矛盾的难题有着更为圆通的观点。这不仅还原历史经典人物以普通人本来面目,而且还颇有些破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窗户的精神气质,故可称得上是比其他同时代人在认识上更为高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说“采薇”     
<正>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在今河北卢龙县南)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即周武王姬发)载木主(灵牌),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3,(8)
本期竞答题: 1.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朋友,也比喻乐曲美妙动听。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说俞伯牙很会弹琴,( )善于欣赏。 A.钟子和 B.钟子期 c.伯夷 D.叔齐 2.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相似文献   

11.
《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叔齐形象来自于先秦典籍,其真实性和传记思想存有争议。究其原因,是司马迁想通过二人否定传统主流思想,推陈出新,作传为次、感慨为主,重在实践史家的经世主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我国目录学史上重要著作进行介绍对比,以此理清汉代以来我国目录学在内容、体例、分类、结构上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并以其显著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给予过强烈的关注,对史籍《蜀碧》、蜀籍文史专家的推崇,对巴蜀文学的历代辉煌的由衷感叹,与历代蜀人的心灵共鸣,对巴山蜀水的喜爱,对巴蜀人文情怀的赞叹,影响着鲁迅思想的形成和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的评述和解构也为现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域有5万年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商朝末年,在孤竹国产生了崇礼重义之士伯夷、叔齐,成为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汉唐以后,儒学在唐山进一步流布;蒙元时,张载创立的关学在滦州复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鲁迅与美术这一研究视角切入,还原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以及鲁迅的艺术家审美型人格等几方面、综合概述美术对鲁迅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先谦的诗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弘扬三家《诗》,贬抑毛氏,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诗三家义集疏》中。他的诗学思想主要有“笙诗”声存诗逸、三家《诗》皆有古序和“美刺”。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据上世纪出土的唐代辛玄驭墓志,并通过相关史籍资料的钩稽,辛玄驭的生平大致是:曾祖辛子馥的官职补“左卫大将军”、“太常卿”两职,祖父辛德源的官职补北齐“散骑侍郎”、“渭州大中正”、隋“蜀王谘议”三职;其以字行,应为辛玄驭,史籍文献误记为“辛元驭”、“辛丘驭”等,源于历代避讳;其官职为“屯田员外郎”,文献记载为“屯田郎中”应是讹误;其活动时间应为太宗、高宗时期;《晋书》编纂的年限应为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有大量内容谈及教育问题,诸如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研究,等等。鲁迅先生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力倡改革,并和一切不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旧制度旧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他的课堂教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鲁迅先生的教育观与他的思想是统一的,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南朝齐梁之际的《南齐书》是记录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萧齐王朝历史的一部纪传体史书。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齐书》点校本广参了《南齐书》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著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然而《南齐书》在校点上还存在着诸如误校、漏校或校失偏颇等一些问题,本文兹举数例,以期罅漏补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