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课型:综合课教材分析:《山谷回声真好听》是一首形象生动、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去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全曲短小精练,是由五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一、二、五乐句运用重复变化的手法,使旋律简单、明快、流畅;三、四乐句旋律的严格重复以及力度的强弱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回声的音乐形象。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听辨声音的强弱,寻找自然界音响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音、弱音。2.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够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3.了解自然现象———回声,从中体验…  相似文献   

2.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音乐》(湘版)一年级下册 课题:《山谷回声真好听》(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3.
年级: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教材第二册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唱《两只小象》听听唱唱动动创创二、教学目的:认知目标: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听觉和记忆力作用,通过听唱、模唱、欣赏等形式学会歌唱。情感目标:指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三拍子强弱规律及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操作目标:通过律动、打击乐演奏、剪贴小动物、歌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节奏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重点:三拍子的强弱感难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动物图片60张、剪刀三、教学过程:(一)律动…  相似文献   

4.
年级:小学一年级(人教版第一册)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音乐知识:音的强弱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初步感受与分辨音的强弱。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学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的强弱知识处理歌曲。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大堂鼓、小粉笔头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学生听音乐作拍手的律动进教室。2.师生问好:您好!徐老师您好!1.学生回答:第一次强,第二次弱。2.学生听辨。学生寻找、模仿生活中遇到的强和弱的声音。学生观察老师敲击大堂鼓,在大堂鼓发出的音量大小不同时,鼓面上的小粉…  相似文献   

5.
目标:1.学唱歌曲,体验“回声”的重复特征。2.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记忆并创作歌词。3.享受歌唱活动的乐趣。准备:经改编的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附后),与歌词匹配的图片(如下图),展示板,钢琴。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1.教师带领幼儿在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的旋律中进入活动室。2.教师用“跟我做——说——唱”的形式和幼儿玩“克隆”游戏,引导幼儿感受“克隆”游戏的规则:重复。(1)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游戏吗?(2)幼儿在做做、说说、唱唱的过程中体验重复的乐趣。如,教师做拍头等动作,幼儿模仿;教师说“请坐”等话,幼儿跟说;教师唱…  相似文献   

6.
陈洁 《儿童音乐》2012,(11):73-75
【教学内容】听《梦幻曲》;唱《蒲公英》【教学目标】1.在欣赏《梦幻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并且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2.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蒲公英》,体验春天的美景及给人带来的喜悦。3.能在拍手、打击乐器伴奏等方式中,感受三拍子特有的强弱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歌唱歌曲《蒲公英》。难点:把握三拍子的强弱,并能准确唱好弱起乐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各种打击乐器  相似文献   

7.
一、着眼自主,创设轻松愉悦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回声》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动画:在一座美丽的山谷中,伴随着电影《应声阿哥》中节选的回声,让学生认真看,仔细听,问:你听到什么?然后呈现精美的画面,画面上悠扬的声音“我们是好朋友—我—们—是—好—朋—友”山谷回荡:“我—们—是—好—朋—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这是回声。”“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请自由读课文《回声》,…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增加了声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这对初中物理教师来说是新的尝试。其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1.复习本节必要的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从问题入手,转入课题,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3.总结归纳本节重点内容。4.巩固练习。下面为讲课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选了一首很优美的乐曲(轻音乐)作为本节内容的开始。在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内容后用录音机播放给学生听。复习的知识是声音的发生——由于振动,本节课围绕振动的性质进行分析归纳。放录音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课堂气氛,并为引出问题做准备。听完音乐后,轻松自然地问:“这首乐曲好听吗?”学生听完音乐也很兴奋:“好听!”进一步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有很多声音,有的很好听,如:刚才那首优美的乐曲,婉转的鸟鸣,悠扬的歌声,这些使人心情愉快的声音叫乐音。但声音又有不同,歌声中就有: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等,刚才那首乐曲就是有不同的声音组合成的。那么,声音有什么区别呢?”导出课题:今天学习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二、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能演唱《冬夜静悄悄》高声部。 2.体会旋律、强弱、速度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3.学生能更加理解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尊敬热爱老师。教学重点:歌曲的学唱教学难点:情感启发——音乐与心灵共鸣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教师用竹笛吹奏《秋湖月夜》片断,学生随音乐想象。设计意图:因为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心情难免浮躁,引导学生的心回到课堂,让  相似文献   

11.
年级: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音乐教科书(湖南文艺出版社)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黄帽》,并能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歌曲。2.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会到交通安全对生活的重要。教学重点:学唱和表演歌曲《小黄帽》教学难点:B段歌词的学唱及活动的组织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小黄帽、路队牌、斑马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交通图标知识,引出课题《小黄帽》由师生交流讨论交通标示的话题引出课题《小黄帽》。  相似文献   

12.
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 :你们仔细听 ,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电脑课件 )生 :听到了海浪声。生 :听到了火车声。生 :听到了鸟鸣声。二、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师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们拿的物品、玩具能发声吗 ?你们可以试一试 ,在小组内先听听 ,然后到其他组给别的小朋友听听。 (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生 :(学生下来活动 )你听听我玩具发出的声音。师 :你们的物品、玩具发出的声音真好听 ,你们能为歌曲伴奏吗 ?弹奏《假如幸福的话发出声音吧》。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气氛活跃 ,孩子们都高兴地笑了 ,培…  相似文献   

13.
《声音》一课的教学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声音》一课的教学时作了大胆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一个“放”字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声音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以往教这课时,几乎就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声音有强弱和高低的不同。比如:老师说一句话,一次大声说,一次小声说,问学生:这两次  相似文献   

14.
课型:欣赏课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内容: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象。2、聆听与感受乐曲中各段音乐主题的情绪,能听辨出各段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哼唱第二主题旋律。3、.能和同伴探索用竹笛表现出乐曲欢快、轻松的情绪。教学重点: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能听辨并记住各段的主题旋律。教学难点:探索用竹笛演奏第二主题旋律,并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体验和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大自然美妙景象。教材分析:《森林的歌声》是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器  相似文献   

15.
演唱春天的歌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教室。大家都知道,在春天里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就是春雨啦!下面,让我们用甜美欢快的声音演唱《小雨沙沙沙》,一起欢迎春雨的到来、春天的来临,好吗?第一遍:跟着录音边唱边表演。第二遍:跟着录音边唱边演奏沙锤。欣赏春天的曲1.欣赏《春天音乐会》过渡语:同学们,在春天里,除了可以听到小雨的声音外,还可以听到其他好多好听的声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童声合唱的歌曲《春天音乐会》(板书歌名),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一听歌曲中哪些声音来参加春天的音乐会?播放…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神奇的声音世界》是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夏日的雷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内容重新整合后形成的。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声音的活动。2.通过听、说、唱、赏、演、创等多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学会创造、表现声音。教学过程一、巧妙设境,感受声音1.感受无声。老师进入教室,用严肃、镇定的目光注视学生一分钟左右。(学生有点坐不住了)师:刚才,你们有什么感受?生:静得有点可怕。师: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学生举例回答)2.体验噪音…  相似文献   

17.
相同教学内容: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课程标准:老音乐课程标准(江苏省初中音乐教材第二册); 新艺术课程标准(教育科学出版社艺术教材第七册)。老音乐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歌曲《茉莉花》的教学,让学生熟悉这首著名民歌,学习用连贯、优美的歌声表达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参教学建议:教学中可通过录音、录像或教师范唱,让学生感受、了解  相似文献   

18.
[教学年级]一年级(下册) [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觉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回声》这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产生的,以及了解减小或消除回声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引导学生做了两个实验:(1)用纸简和手表来研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以改变方向,形成回声;(2)用纸筒、闹钟、表面粗糙的材料来研究消除回声的原因。但我感觉效果总是很不理想,因为纸筒距离手表比较近,回声效果不好,同时班里学生人数多,不能做到绝对安静,再加之多数学生都没有亲历过回声,所以对回声的理解总是不充分、不深刻。  相似文献   

20.
课型:歌唱课年级:三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恰利利恰利》及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教材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开心里个来》)。教材分析:歌曲《恰利利恰利》共5句,前四句以"X XX XX XX X"节奏型贯穿全曲,第五乐句是以轮唱形式的合唱,第一声部先唱,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节奏的浓缩与模仿,好似回声的效果,表现了印尼农家人愉快耕种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