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50回中,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所作的灯谜诗,采用的是真假相间、寓真于假的表现手法.表面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新意,不仅是三人心境的折射,表明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而且也是他们所写的爱情禅语,各有各自的禅机.宝钗的灯谜诗有谜底是假,向宝玉表白自己的一腔爱意与幽怨之情是真,宝玉、黛玉的灯谜诗没有谜底是假,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己所爱之人炽热的爱才是真.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建构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老师要行为人师,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用心品读,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注重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教师生动的语言更能提高情感效果。真情流动的课堂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给学生精神的亮色,应当折射出生命的精神光芒,充满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相似文献   

3.
以戴望舒和卞之琳为主将的现代派诗是一股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是在三十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在三十年代中期臻于成熟的一个新诗流派。这一诗派的创作,师法西方现代派,承继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意象的契合,以象征的手法造成意境的朦胧美。比较起来,戴望舒的诗有柔婉秀丽的抒情魅力,属主情派。卞之琳的诗有深沉冷隽的哲理意味,属主知振。  相似文献   

4.
论真情(二)     
四、情析17 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喜或怒之时,一哭一笑之际,会泄露出隐秘的真情,当予以慎析之。钱钟书《管锥编·全三国文》卷三八:“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五周方《跋》:‘余读水云诗,至丙子以后,为之骨立。再嫁妇人望故夫之垅,神销意在,而不敢哭也’。”不敢哭之心声,却正是真情的痛哭,此时无声胜有声!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孔子是个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博尔赫斯咏景叹物诗的解读和分析,概括了博尔赫斯景物诗的艺术特色,即因情造景;化景于情;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与“诗缘情”——古文论笔札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典》中“诗言志”的命题,应当是战国史官对前代观点和理论命题的追记。“诗言志”说中的“志”,其原初内涵应包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后来,受“政教”观念的影响,才每每被解释为与“政教”相关、并符合其要求的思想或情感。“诗缘情”从“诗言志”而来,二者相客而非时立关系。但是,也不能认为“诗缘情”等于“诗言志”。“诗缘情”说既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诗言志”的原初内涵;更在“诗言志”说的基础上,使文学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7.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8.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9.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典型代表,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很多于此相关的论文都对男主人公和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但是笔者认为悲剧的产生有其内在和外在之分,造成悲剧的原因也并非单一,因此,本文试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女子自身的性格因素,一方面是男子的品德和外在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孝亲诗是指以孝敬父母为主题或者重要内容的诗歌。孝亲诗最早出现于西周,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隋唐时期走向兴盛,唐以后则逐渐走向通俗化和大众化。在古代孝德教育中,孝亲诗曾经发挥过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孝亲诗的内容涉及到孝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各个阶段,既能教人孝理,又能激发人的孝情,既可劝人行孝,又可教人如何行孝。孝亲诗的文字则浅显流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理解。如果能够加以改造,孝亲诗对于当今的孝德教育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12.
王独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又属于浪漫主义诗人群,王独清是一个贵族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追求纯诗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认为"理想中最完美"的诗的公式是:(情+力)+(音+色)=诗  相似文献   

13.
诗魂论     
诗,当有灵魂。 事实是,尽管写诗人比读诗人还要多,而我们却被那些没有灵魂的诗所围困。 我便常常想到康德的批评: “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一首诗,可以写得十分漂亮而又优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叙事作品,可以写得精确而又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14.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他的《中国诗学》中说:“研究诗的时空设计,在中国诗歌中特别重要。因为诗的素材,不外时、空、情、理。中国诗中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隐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样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歌的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刘兰芝因形象完美而使人们喜爱,又因性格缺陷而造成自身的悲剧结局,本文从伦理学角度说明她空有口才不能利用,空有才能不被认可,空有忠贞没有回应,过于追求自我,从而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6.
刘兰芝因形象完美而使人们喜爱,又因性格缺陷而造成自身的悲剧结局,本文从伦理学角度说明她空有口才不能利用,空有才能不被认可,空有忠贞没有回应,过于追求自我,从而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7.
唐人写秋诗甚多 ,主要是赞叹秋的自然美 ,表达喜秋之情 ;感叹秋的萧瑟 ,引发悲秋之感。这些诗凝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观照之情 ,构成感秋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浩茫的宇宙中,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地球人”来说,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给人类展现了缤纷丽彩的世界,衍化、繁育、生长出众多的国家、神奇的景观、历史悠久而又各具特色的城市。世界美丽而壮阔,孕育着诗情、诗思与诗美。1997年,一生追求真、善、美的诗人王一批飞遍了我们的地球世界,他洋溢着“星马旅情”,实现了“佛国神游”,“飞越欧罗巴”,“踏足俄罗斯”,“穿梭北美洲”,在紧张繁忙的旅游生活中,挥笔写下了132首诗歌,展现出一个又一个缤纷丽彩的“诗世界”。在《<王一桃诗世界>咱序》中,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