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教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的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着“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双重挑战,游走于“学术性”与“职业性”两端的职教教师教育如何确定未来发展路径,需要对职教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理论基点进行分析。我国关于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学术性”与“职业性”是职教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两面,两者不能偏废发展,因此融合“学术性”与“职业性”才是未来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未来需要探寻两者融合的固着点,探索建立职教教师的“职业知识体系”,并探究将“职业科学”作为职教教师“专业科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过渡空间”模式将教师教育过程划分为“起始空间”“协商空间”“突破空间”“指导空间”“拓展空间”与“深化空间”,旨在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与教师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该模式在实践中淬炼了教师教育者,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有着内在的关系,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教教师落实产教融合的形象表征,而“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产教融合的指引。实际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一类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教师。从教育与职业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传递职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指向特定岗位的职业形象代言人;从教育与技术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服务学生技术技能开发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服务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技术大使;从教育与产业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向学生传递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信息,也向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产教融合引领下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是:确立“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复合性观念,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跨界性标准,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双场域联动,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复合型品质。  相似文献   

4.
加快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制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首先必须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具体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细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内容,可划分为以教师职称与技术职位为基础的认定标准,以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为核心的认定标准,以实践经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养为重点的认定标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是:健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提升路径,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提升“双师型”教师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5.
学校中师生的关系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体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历来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思维 ,我们对教师“教”的功能的理解也往往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实际上 ,教学过程应该是借助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教师与学生形成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 ,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实现上述教学功能的同时 ,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高…  相似文献   

6.
张昊 《现代教育科学》2010,(4):81-84,88
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是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教师在“技术”、“实践”与“解放”三种课程理念及“传统”、“现代”与“当代”三种教学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入手,通过对“课程与教学”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深入探讨,提出了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角色重构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7.
一、“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对话”的本质是师生间平等的磋商与交流,而“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没有教学民主,就没有“对话”可言。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权威”自居,“师道尊严”至上,教师主宰课堂,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听之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唯师是从”  相似文献   

8.
“优质”的教师培训项目必须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优质”教师培训项目的标准应转向教师的视角,应该按照教师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深度学习”作为考量的标准。从实现路径来看,“优质”教师培训项目应致力于“情境对话”,保证教师对学习情境进行感知与开展对话,通过知识、激发与转化来共同保证“深度学习”。“优质”教师培训项目应保证教师基于学习共同体形成身份感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阿伦特“行动”理论视角下“工作”“行动”和“卓越”内涵的考察,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教师“工作”、教师“行动”与教师“卓越”之间的内在关系。“工作”是教师得以卓越的前提基础,“行动”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工作”中,教师展现出了工具人、技艺人的特性,在“行动”中,教师通过彰显其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敞开”其卓越。  相似文献   

10.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用来描述职业院校教师的本土原创性概念,通常是指兼具教学能力与技术实践能力的职业院校教师。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整体上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一是政府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政策引导,如“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与内涵的政策解释,培养与发展的政策指导,认证与管理的政策规定等。二是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层理论建构,如从“教学—技术”两极框架定义“双师型”教师,在具体的语境中阐释“双师型”教师的意义,说明了“双师型”教师的存在样态,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在时空上的限度,创新了“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路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认证的原则与立场等。三是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层实践探索,这种探索呈现出多样化、全方位与情境性等特征。从整体上看,这幅图景的内在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守望“双师型”。  相似文献   

11.
引起广泛关注的“自由教师”,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育情怀、自由精神、人格魅力。“自由教师”内心的自由精神,或许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人格成长与自由理想,驱动教师去培养学生“去功利化”的健康人格。究竟怎样的教师才能被称为“自由教师”,这些教师身上有何共同特性,其“人格成长与自由理想”的正能量影响,引起我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2011年全国教师培训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政策、理论与实践”。四个分论坛的主要议题分别为“教师培训的政策与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师培训的课程建发与质量评价”、“教师培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工匠型”教师是既具有教师特质又具有工匠特质的教师,是匠德与师德、匠心与师心、匠魂与师魂、匠术与师术有机结合的富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培养和打造“工匠型”教师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趋向,他们是职业教育的支撑者、职教政策的执行者、“工匠人才”的塑造者。培养“工匠型”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强化对“工匠型”教师的广泛认同,确立“工匠型”教师的任职标准,搭建“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平台,建立“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县管校聘”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管理的创新性改革。解决“县管校聘”目标群体——教师的“制度适应”问题,是推进“县管校聘”制度落实的着力点。提高教师对“县管校聘”制度的适应性,是破解制度管控下“教师逆流”难点的关键思路,也是实现刚性配置中教师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举措。制度适应理论视域下,教师适应“县管校聘”制度是文本与情境相互牵制的过程,是从试探拒斥到主动嵌入的动态行动。从文本与情境的静态适应出发,重点关照教师与制度互构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是消弭教师与制度鸿沟,提升教师适应,推进“县管校聘”落实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县管校聘”是一种“以向下为目的”促进乡村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一项教师流动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于“流出”心理抵触、“流入”教师行为“失范”、“流出教师”与“流入地”水土不服等问题。基于对该政策的伦理反思发现,职前教师涵养“家园情怀”、在职教师涵化“地方性知识”、政府与社会为乡村教师常态化“反向流动”提供支持等相关措施,有望助力乡村教育实现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课程即教师”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但令人担忧的是 ,时至今日 ,干预、扰乱、冲击“教师专业化”的势力盘根错节。比如“工业化”驱动“专业化”、“行政化”驱动“专业化”、“技术化”驱动“专业化”。基于现实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应作如是理解 :专业发展内涵的多面性。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经验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因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个人、课堂教学和学校发展等多层面来检视。专业发展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评价认同”,是教师对施加于自身的以“人”属性及价值实现为目的的“本源性”教师评价所产生的心理认可和赞同,以及对以多元化评价目标、主体、内容及形式为具体表现的“多维性”教师评价产生的认可与赞同。它通过教师对评价觉知、审视与思悟的过程表现为一种促进教师“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源于内部的“内生力”。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认同”促进教师发展,体现着“内生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区域研修中教师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研修活动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参与区域研修的89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求知兴趣”“职业发展”“服务社会”“外界期望”“社会交往”“逃避与刺激”等六个维度测量教师的学习动机水平,结合12名教师的深度访谈结果,重点考察了人口学视角下教师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性特征,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1)“求知兴趣”对教师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最大,“外界期望”对教师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最小;2)“求知兴趣”“职业发展”“服务社会”“外界期望”“社会交往”“逃避与刺激”等六个维度与教师总体学习动机水平显著相关;3)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段、学段和学科教师的学习动机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教龄、学历、职称和地区教师的学习动机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为提升区域研修中教师学习动机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教师头脑教师尤其是政治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力推动者之一,教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课堂的实际效果。因而教师自身必须率先学习和研究十六大报告,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形式,深入研讨与全面把握十六大精神,领会与吃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才能为“三个代表”进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材相结合教师在授课时可从自身的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双向活动。教师之“教”离不开学生,学生之“学习”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教学”之成败,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这双方面的诸多因素。那么,在众多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