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应通过拓展课程内涵,导入创业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式,构建新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2.
孙磊 《考试周刊》2012,(45):162-163
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应通过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优化声乐教师队伍、调整声乐课程设置等多种方式,推进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校公共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大,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外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当前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方法、学生外语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生源多样化特征条件下的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要从整合拓展外语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加强实用性教学、加强学习兴趣培养和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等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自国家实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后,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通过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面试两次考试后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理念与目标偏离实际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采取调整教学理念与目标、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拓展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不同教学形式、精选教材、将“互联网+”运用于钢琴教学中、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措施,精准对接高校学前专业教师资格证国考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本乐理与视听练耳课程的有效整合,对改变这两门课程教学长期分离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高校音乐教学持续、快速以及稳定的发展.本文首先从乐理的理论和视听练耳两个方面对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传统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常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教学活动途径,包括深化认识,推进教学体系融合;优化内容,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立足实际,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拓展,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优秀的、可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达到改善学习、扩展学习的目的。但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应在时间上延伸、空间上拓展、制度上开放、方法上灵活,能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体现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杨晶晶  龚露 《教师》2023,(25):99-101
教育学课程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门具有奠基性的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文章作者基于“金课”建设背景,针对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修订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旨在提高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其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金课”,进而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是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在《中国音乐史》与《音乐名著欣赏》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由于该课程的课程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并灵活调整教学评价制度和考核方式等,以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钢琴基础课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以音乐基础理论作为基础,同时又是学习其它诸如和声、即兴伴奏等课程的基础。随着钢琴基础课近年来向集体课形式的转变,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上也应进行一些调整。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充实,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细节,在评价方式上应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法课程内容体系存在受众群体忽略,人文意蕴薄弱;理论阐述有余,实践指导不足;教材内容守旧,脱离课程实践等问题,亟待改革。其内容体系可进行“五版块”式重构:人文版块专门论述音乐教育中如音乐教师职业认知、角色定位等“人”的问题;理论版块包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实践版块介绍国内外音乐教育实践的情况与进展;技能版块是基于传统教材中音乐技能内容缺乏的情况而设置的;拓展版块列举学习资源,供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各个部分的内容都指向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与素质。该课程的内容改革对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曲艺音乐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新世纪以来,地方曲艺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极大冲击,将其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有积极意义。青田鼓词是丽水民间曲艺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说唱艺术,将青田鼓词引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可以凸显高校音乐教育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完善民族音乐的教学,充实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土民间音乐的特色,探索出更好的教学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整合的内涵,是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改变音乐教学法传统教学结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信息技术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存在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教师综合信息技术不高、滥用信息技术等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创新高师音乐法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师声乐大课与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扩招后,师资力量的不足,使高校声乐教学出现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声乐大课的出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解决了一定的实际问题。高师声乐大课的要求与特点主要有:一对众的授课组织形式;多学科综合的教学内容;点线面发展的教学思路;利用声乐大课的自身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意识。高师声乐大课应体现音乐新课程理念: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关注高师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遵循视听艺术规律,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凸现课程综合化,聚焦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重视艺术实践,营造浓厚的“艺术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丽水学院是浙西南唯一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植根于有着厚重的区域畲族音乐文化资源这一丰润的沃土,以民族学学科为依托,为传承畲族音乐文化搭建平台,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艺术教育中寻求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确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求得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师资队伍、音乐创作等方面都为畲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叶淑媛 《成才之路》2021,(14):11-13
技工院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落实德育和美育要求,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教化作用,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求。技工院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应以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兼顾流行性和趣味性、突出实践和应用性为原则,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政要求,开发与职业工作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部大力倡导和监督下,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了音乐鉴赏公选课。由于种种原因,音乐鉴赏公选课在开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改革的三化构想。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可用身体动作唤醒儿童的音乐情感,选用多种形式体验音采,如让音乐欣赏与动作有机结合、音乐欣赏与‘图谱相互交融、音乐欣赏中打击乐器衬与托等方式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再教育,使学生情感产生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公共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公共音乐教育的这些现状,我们应寻求实施科学的、有效的途径去开展公共音乐教学。把公共音乐课的内容设置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纳入研究范畴,尤其是把公共音乐教育放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大环境中,通过音乐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进行音乐文化的延伸教育,真正达到音乐教育、普及音乐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中理论性的以及音乐史论、音乐欣赏等内容,必须通过音乐音响的平台对受教者进行传递。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必须加强这一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音响的方式进行传递,才是最为准确的。构建应用课程体系包括以实践课程方案为主体的应用课程,以实践性教学内容为主线的相关多学科融会,以教育实习为手段建立实验性的教学检验机制,强化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技术环节,以此提升音乐教师通过音乐音响将音乐理论及相关综合信息转递给受教者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