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冯培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704-705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基本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制定培养整体规划、运用校本培训、建立激励制度、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等,体育教师自身要转变思想理念、提高信息意识、注重自发研修。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其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提升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对安徽省345名高校体育教师和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信息需求和获取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高于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但在获取方式和信息需求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工作重点与受众不同有关,因此,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和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信息素养,才能加快体教结合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出发点,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建构,并提出了构建中应注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终身教育法的建立;把握住终身教育体系“三化”一体的灵魂以及经费等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培养途径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就高校体育教师新时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对体育教师的师德、师才、师学、师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旨在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适合高校发展的需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大学生体育与创新素质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体育教师首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制定科学的创新评估体系等方面,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缺点,分析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即,培养集体荣誉感,提升爱国热情;培养意志品质,促进就业;重视健康,增强保健意识;重视节约,加强经济意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信息保障机制的相关理论。认为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信息保障机制应从4个方面着手:定时调查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状况;提高信息用户信息素养;为信息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注重信息保障系统的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学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武术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中学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武术教学素养,通过在职进修等途径,全面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蒋荣  王新 《体育与科学》2002,23(5):66-68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体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应明确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涵概、理念与目标,增强教师体育信息意识、促进教师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提高教师应用体育信息技能、展示教师体育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予以构建。研究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包括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性信息素养,基本框架涵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级以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维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及37个三级指标;构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及评估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拥有25所普通本科高校,对其体育教师信息素质进行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人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从多个角度对其信息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如何培养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意识有待于加强,信息知识比较贫乏,信息能力也普遍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建省高校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健康素养水平和具备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别,为体育类高校根据体育生群体特点制定稳健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526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健康素养得分和具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具备健康素养的显著性影响因素,Pearson比较各类健康素养的相关性。结果: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同类别健康素养得分和具备率均很低而且相差很小,各类素养均低于2017年国家基线水平;具备素养影响因素,仅科学健康观在家庭地域、没读过素养知识以及安全与急救在没读过素养知识等组间呈共性差异;运动员与非运动员3方面健康素养两两之间均非常显著相关,科学健康观与传染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以及健康信息,安全与急救和传染病防治、健康信息以及基本医疗,基本医疗与健康信息等8对问题也均显著相关,传染病防治与健康信息的显著相关单独存在非运动员中。结论: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健康素养与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差距大,具备健康素养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共性差异少,在加快推进健康素养专项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需适度区别对待,重视显著相关问题之间的联合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剖析,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阐述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培养途径,旨在通过发挥图书馆和专业资料室的教育职能,提升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缺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体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省8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探寻造成信息素养缺位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TRACK知识要素调查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总结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为相关高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提升工作提供参考,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助力。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为学科基本素养具备,学科建设、体育文化展示需加强;坚持教学法原则,构建情境需加强;信息技术素养意识强,能力有待提高;学科教学素养结合较好,变革实践不够;信息化学科素养应用多,制作建设不够;信息化教学法素养知易行难,跨时空需求难满足;信息化学科教学素养基本能力具备,全方位个性化需求难满足。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7个影响因素,提出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提升学科素养;实现教师角色转型与定位以提升教学法素养;开展信息化队伍建设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开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提升学科教学素养;构建学科资源库以提升信息化学科素养;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提升信息化教学法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信息化学科教学素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为调查对象,从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所在学校受培训的情况、教师对MOOC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学校开设项目有限,限制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难以获得高等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等问题。建议以MOOC平台作为一个突击点,打造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平台、树立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MOOC培训课程、注重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等,为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体育信息意识是人与体育信息关系所反映的体育观念形态的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信息意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对中国19所高校1 806名大学生体育信息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促进人们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信息素质的作用日益凸显.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河南省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进行调查,为提高河南省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