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书评工作经过努力,已见起色。随之而来的,就是书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高度给予回答,毋庸讳言,书评理论研究的步伐迈动迟缓,这就使之不能不成为书评工作进一步展开的阻滞力。因此,加强书评理论的建设,已成为书评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书评理论研究一直在书评实践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80年代初期,我国书评业刚刚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创伤,当时,对书评心怀余悸者有之,淡漠者有之。在这种情况下,书评界发出了一片“加强书评工作”的呼声,并对书评工作的意义和外国,尤其是美国和前苏联的书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介绍,从而澄清了对书评的一些混乱认识,迎来了80年代中期我国书评数量的辉煌;80年代中后期,针对书评质量较低、书评队伍不稳定等状况,书评界又着重对书评创作和书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90年代初,我国书评的质量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出版的不正之风、低劣出版物等的批评渐成气候,书评对出版物的社会控制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90年  相似文献   

4.
报纸与书评     
1990年4月29日至5月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在云南召开了“全国首届书评研讨会”。这次会议共入选论文53篇,其中46篇得以在会上宣读。本刊从今年第5期起,陆续摘要刊登这些论文,以使读者对“全国首届书评研讨会”的成果有所了解,促进我国图书评论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继1999年访港之后,今年4月又得着了一次重访香港的机会。两次行旅尽管相隔6年,我却一直没有放弃对香港书林的关注,尤其是对香港书评的关切。因为1990年春,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昆明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书评理论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就是《台湾香港社会书评事业综述》。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发挥书评导向的作用,引导大众读者的读书活动,监督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当前我国图书界所面临的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89年8月28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了书评导向理论研讨座谈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同志以及书评界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记者等五十多名各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主持。会上,代表们就如何正确发扬书评导向的作用,以及显性导向与隐性导向、软性指导与硬性指导、批评性书评与反批评、书评广告与书评官司、书评导向与编辑意识等许多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这次研讨会是前一时期我国书评工作的一次反思与总结,也是今后我国书评事业的新开端。在此,我们选择刊载了部分代表的发言,以期推动我国书评事业的发展,并希望热爱书评事业的各界人士踊跃投稿,将这次研讨继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书评意义和书评职能、作用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书评界的研究热点。笔者曾的1982年至1991年3月我国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书评论文进行过一次统计分析,发现在这十年的书评研究中,关于“书评及书评工作的意义”的研究论文占了论文总数的13.02%,关于“书评性质和职能”的研究论文也占了13.02%。  相似文献   

9.
(三) 有同志问:书评写作的文体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文体来写作书评?我不知道教科书上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书评内容决定书评形式,我以为有论文式的书评,有杂感漫谈式的书评,也有夹叙夹议的散文式的书评,还有用通信式的文体写作的书评等等,恐怕书评写作不存在固定的某种文体。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介绍式的,二是评论式的,三是介绍与评论兼而有之,即评介式的,四是按类叙述或评成套书(包括丛书),即综合式的。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介绍式的书评,是最为常见的。列宁的著名论文《卡尔·马克思》后面附了一篇很详细的参考书目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力求尽可能全  相似文献   

10.
文鸣 《图书馆杂志》1993,12(2):44-47,59
随着我国书评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书评学已逐渐趋于成熟,书评的影响亦逐渐扩大,并且很快影响到了图书馆这一主要的图书“集散地”。自1985年辽宁《图书馆学刊》发表编辑部文章《图书馆要大力加强书评工作》至今,已过去7年时间。在7年里,全国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勿庸讳言,目前图书馆界的书评工作仍  相似文献   

11.
书评应是“评论”,不是“评判”;即便书评人写成了“评判”,也只代表自家看法。不能因为公开发表,就被视为公论。评论还是评判客:现代意义上的书评与过去的书评应该是有区别的,请你对近现代书评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2.
9月4日至6日,第四届全国书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书评夏令营”在广州南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评作者、书评报刊编辑以及新闻出版界的130多名爱书人聚集一起,交流书评信息,共商建立书评队伍大事。营员们围绕着书评的功能和作用、分层次及多样化和书评的编辑、作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书评业发达的标志之一,即在于它有比较完备的书评检索系统。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威尔逊公司出版的《书评摘要》和盖尔公司出版的《书评索引》。《书评摘要》创刊于1905年,至今已出版了87卷。它以其出版历史悠久、实用性强而著称。为了保证所收书评的质量,它精选了94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出版的评论性期刊作为书评的资料来源,但又并非这上面所发表的书评全数收入。《书评摘要》  相似文献   

14.
书评所起的一切作用都与它的信息容量相关。保证书评提供足够的信息,并扩大信息容量,使之发挥更大的效力,是图书评论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书评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书评信息容量的层次分析 凡为书评,必须包括最基本的图书信息: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和被评图书的内容等等。这一层次是书评构成要素的横断面,它向读者展示被评图书相关信息的完整面貌,构成书评的物质形式特征,是信息容量的浅表层。据此,读者可以获得信息检索渠道。可以确定,只要是书评便具  相似文献   

15.
为了壮大书评队伍,培养书评骨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92年5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国防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书评骨干培训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秘书长王大路主持了培训班的全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30余家出版社和部分省市书评学会的骨干参加了学习和研讨。这次培训活动采取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开门办学的方法进行的,培训期间,学员们既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有关书评理论和写作  相似文献   

16.
书评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过一些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书评学理论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之中。在我们研究书评理论的时候,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那就是什么是书评,书评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普遍有两种看法,笔者概括为:一是广义论,一为狭义论。这两种书评界定说都值得研究,而应给它一个符合书评规律的科学的定义和界定。  相似文献   

17.
1990年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多名书评工作者会聚云南省昆明市,参加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全国首届书评研讨会。自1985年中宣部在济南召开全国第一次书评工作会议后,书评工作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书评阵地有所增加,书评队伍逐渐扩大,书评质量明显提高,书评功能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酝酿已久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89年4月在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成立大会于1989年4月20日在北京辽宁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长期开设书评栏目并有影响的报纸以及全国性书评杂志的代表、全国书评骨干、新闻出版领导机关的有关同志共62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在认真、热烈的气氛中通过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章程”,产生了中国书评学会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书评事业有了令人高兴的发展。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出版物品种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全国和地方书评刊物(包括报刊上的书评专栏)的相继创刊,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书评阵地跟过去几十年相比,是大大扩大了。虽然从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6万多种图书来衡量,发表书评的阵地还是很不够的。书评编辑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也使书评的覆盖面发生变化。有文学艺  相似文献   

20.
书评即图书评论,它是对图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围绕书评进行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称为书评工作,其核心是书评。书评工作决不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工作,而是与出版发行工作、图书情报工作相并列的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上述两项工作的干扰,它具有自己的客观价值,在文献信息交流中起媒介作用。书评既是读者接受文献信息的消化器官,又是出版信息的反馈渠道。在学术交流中起催化作用。一、书评工作的社会功能书评的社会功能与图书的作用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千秋。大体说来,书评工作有以下几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