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宋绶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历仕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他在文学、史学,艺术上都很有成就,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他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智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外,更与其家中丰富的藏书以及宋朝的重文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2.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形式,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宋代书院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致在同一历史时期,近代意义的大学在中世纪的欧洲应运而生,为现代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对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探索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自北宋吕蒙正至南宋吕祖谦,凡历八世。在为官从政和学术文化上,均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有宋一代士人家族的杰出代表。吕氏家族的辉煌成就,与重视知识、读书,注重教育有很大关系,又与其家族母教密不可分。吕氏家族注重母教,母教兴盛并卓有成效,对传承吕氏家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东莱吕氏家族母教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书院始于唐、五代,兴旺发达于宋代,而书院的学术繁荣则在南宋.笔者通过对宋代书院的学术特色分析,论述了宋代书院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杜诗学的发展历程,变动不居而异常复杂。在这一发展史的横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因素,即文献上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文化上对杜甫人格的尊崇,文学思潮上对杜甫诗法的追慕,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都包含了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三维一体的宋代杜诗学横向谱系。杜甫地位在宋代的确立,是三个因素的合力所致。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共同促成了宋代杜诗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运用教育文化学理论揭示学科文化建设的本质。从文化功能、文化创新、文化现代化上论述了学科文化、环境和氛围营造的意义;从学科文化属性、特征和内容上揭示出学科文化建设本质是以文化为内容和手段的管理理论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论证了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发展、校园环境的文化选择;从学科管理的"多角关系"上阐发出高校学科建设的对策:治校人性化,治教重在治心;坚持包容开放理念,尊重学术自由;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倡导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审美能力,优化学科生长环境;弘扬民族文化精粹,构筑人文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术文化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引发了高校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学术文化社团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巩固了素质教育的成果,对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学术文化社团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过程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构建“全员育人,高度自治,敢于质疑”的学术文化社团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霍松林先生是20~21世纪杰出的人文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的学术文化,并影响着21世纪的学术发展。霍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文学艺术创作中,形成了富含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情怀的文化人格,集中表现为博学多能的文化素养,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文化品格,关心国事民生的人文情怀,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文化理念,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融通的人文大师风范等。霍松林先生的文化人格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多彩的现实人生阅历,凝聚着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对其从事文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学创作有着积极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树梅编纂的《钱南园先生年谱》,资料丰富,考证得当。详细的记叙了钱沣的人生历程,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年谱。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考证出现了失误,但并不影响此书在云南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私人藏书虽远不及宋和明,但也对中国优秀的藏书文化传统多有继承,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亦反映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对皇帝的教育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内容。入宋之后,士大夫们在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观念引领下,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突出影响了宋代的皇帝教育。北宋重要的史家和士大夫范祖禹在其所著《帝学》中,对宋代诸帝接受教育的形式、内涵及皇帝教育的意义都有所论述,是宋代士大夫关于皇帝教育的最为详细丰富的著作,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宋诗中人文意象丰富,充满人文色彩,这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学术文化的全面繁荣,文坛领袖的人文雅好,共同构成了宋诗人文意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5.
北宋初,宋太宗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针。有宋一代,科举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衰落,为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士人家族的出现,在社会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宋代新兴士人家族具有三方面特征:读书应举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士人家族的兴衰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士人家族都拥有一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正月,王伦出使金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王伦传》等书记载王伦此次出使使职为迎请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宋会要辑稿》《宋史·高宗本纪》等书所载王伦出使所带使职为迎请梓宫、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成书年代均早于《宋会要辑稿》及《宋史》。且当宋徽宗逝世后,宋人眼中的"两宫"意指宋钦宗及韦后。宋高宗为应对反对和议的呼声,曾多次在人前表态自己屈己议和是为迎回梓宫、宋钦宗、皇太后,为自己屈辱的和议披上道德的外衣,这不仅使南宋朝廷内部反对和议的呼声越来越小,还直接推动了南宋朝廷忙碌于迎接"两宫"的工作。故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的"两宫"贴近历史事实,它不仅反映出王伦出使时的真实使职,也反映出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7.
赵汝愚是宋朝惟一的宗室宰相,是宋代宗室中的英才。通过对他任职福建、广交闽籍士人及其后代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综合考察,《宋史》编撰者对赵汝愚的评价是符合事实的,他是"宋之公族"中以"术业自现"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有关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论,主要是在两宋时期生成,其主要内涵,是“沉郁”之艺术境界——深沉、浑厚、壮阔,与“顿挫”之艺术表现——抑扬、跌宕、逆折,二者之兼容。有宋一代众多的诗话,对此皆结合杜诗的创作,加以论证。而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论的定型,也在此后的杜诗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