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寒夜》是巴金写小人物作品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作家现实主义风格的深化,蕴涵着深厚的悲剧性内涵。本文通过对汪母、曾树生、汪文宣的性格分析以及他们悲剧性命运的展示来揭示性格对人物命运的极大影响,从而更深刻的进行人生思索。  相似文献   

2.
曲巍 《华章》2013,(20)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中的许多悲剧性人物,都有着自身的悲剧性格。由性格而酿成的人物悲剧性,更多的是从个体的角度来为我们展示一种悲剧现象。本文主要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具有的软弱、痴情、硬汉等性格特质导致其悲剧命运并具体阐释人物的悲剧性中所蕴含的哲理。  相似文献   

5.
曹操诗的悲剧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中对个人生命意义的领域以及忠孝与叛离之间的徘徊上。其悲剧性的形成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汪家悲剧的动因植根于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妻和汪母的存在颠覆了汪文宣的男性权威并剥夺了其话语权力,进而造成汪自身精神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等的多重分裂。汪文宣经不住这反复地撕裂,生命缘此而走向终结。汪的毁灭最终完成了这幕家庭悲剧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8.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9.
关于菲茨杰拉德以及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评论甚多,但是本文立足新的视点,从盖茨比自身的历史因素、性格缺点、人生态度和爱情观,结合时代特征以及该时代特征下社会对盖茨比的态度,运用文献检索法,分析盖茨比的悲剧性死亡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从而论证出盖茨比的悲剧性死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寒夜》中母性过度体现为汪文宣与母亲强烈的情绪与心理的亲密连接关系。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控制了他的思维及家庭生活,使之具有依赖、敏感、消极的神经质人格特质。父性缺失则对汪文宣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形成忧郁、焦虑、无所适从的人格特质,同时又限制了其人格中独立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在生活中设计是必有之物,而非可有之物,但设计被重视、被强调的同时,需要反思设计过剩现象。所谓"设计过剩"的所有表现实质上是设计失度造成的,因此用"设计失度"表述设计过剩更为合理。通过分析导致设计失度的三个因素,得出设计失度的合理诉求是设计管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检视现代远程教育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新诗教学,分析了教材内容与课程性质的偏离、辅导老师受制于先在教育视野、学习者对新诗敬而远之三个方面的问题,依据现代远程教育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突出新诗的审美本体特性,探索出“感悟---理解---探究---写作”的新诗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4.
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不少戏曲带有“崇尚侠士、渴望英雄”的特点。此发现有助于丰富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情感”说或“情理交融”说。本文分三部分叙述。第一部分,依据侠士自身的行为特征对所选作品进行分类,并对侠士们的不同归属作总结;第二部分,就明代这一时期出现此类“尚侠”精神的戏曲的原因作合理解释。第三部分,结语。其中,原因解释部分又分两点。一是,从剧作家所处时代特征考察;二是,就作者自身思想精神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布迪厄的著作涉及很多的领域,而且其在这些领域中都颇有建树,目前国内对布迪厄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著作和文章都还比较少,但是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中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作为布迪厄美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探究布迪厄美学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其至今还没有被翻译成中译本,目前国内对其进行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来说也还比较少,且不够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吴长庆,字家善,号筱轩,又称小轩,安徽庐江人,是晚清有影响的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是淮军最早成立营号之一的“庆字营”统领。他统率的庆军人才荟萃,涌现出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产生重要的历史人物--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和状元实业家张謇。生前历任河北正定镇总兵、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本文运用诸多历史资料,对吴长庆的生年、名号和海内外六处吴武壮公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的考察,厘清了关于吴长庆的生年、名号和专祠的称谓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反英雄”形象内涵丰厚,形式独特。从“反英雄”视角出发,契诃夫用幽默、嘲讽的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失败的“反英雄”形象,而约瑟夫·海勒却在《第22条军规》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胜利的“反英雄”形象。二者虽都以一种荒诞怪异的方式揭露出“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但其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却截然不同,由此缔造了失败向胜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被荣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和当代中国文学“接生婆”的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在2006-2012年的文学翻译中,不仅让我国三位当代作家分别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最高文学奖,还把莫言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在研究其翻译思想时发现,葛浩文那些源于实践、远非传统理论所能涵盖的独特的翻译见解,的确值得我国译界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兴"是文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的范畴,孔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兴"进行理论建树的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兴于诗"和"兴观群怨"说。他认为"兴"就是起情,读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和仁心与诗歌中的情感和仁心互相碰撞、激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孔子所言之"兴"的美学思想是:情理统一、尽善尽美。他对"兴"的阐释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素质,而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提高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各项工作、深入行业挂职锻炼、参加社会培训、参加技能比赛等途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