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山东省高密市的改革实践为模型,对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制度框架、方法、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校长专业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山东省高密市的改革实践为模型,对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制度框架、方法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校长专业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1.评价标准多元化应避免评价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意义而使校长职级制流于形式,要建立透明的选聘和定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在建立校长评价标准时,要因地制宜,考虑到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别;考虑到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校的特点及其内部管理的不同。2.开放的校长来源开放的校长来源是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前提,是实行优胜劣汰的保证。只有形成开放的选拔机制,给具备一定条件并有竞争校长意愿的人士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才能有效地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应当鼓励优秀教师参与竞选校长。与此同时,每年都要定期举行认定校长职级资格的评估活动,建立…  相似文献   

4.
陈广林 《江苏教育》2004,(11A):40-40
大凡做校长的,不论官职大小,不论在城在乡,也不论是公办民办,职级高低,大概无一不知、无人不晓,学校首位的和根本的任务是育人,校长的天职是把德育、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去落实。  相似文献   

5.
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去行政化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校长职级的目的出发,阐释我国校长职级的内涵和发展脉络,以科学性、发展性、特色差异和动态性为原则,采用CIPP评价模型建构一套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基本条件是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的底线指标;培训学习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办学条件是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的隐性起点;办学理念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思想引领;学校治理是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的核心内容;办学成效是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的显性指标;校内外反响是衡量中小学校长影响力的外部指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校长职级制作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新措施先后在国内一些地方试行,理论界对校长职级制也作了比较深入地研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荔湾区教育局从1999年6月开始着手探讨实施校长职级制度,2000年4月荔湾区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意见》,开始在全区小学校长中试行校长职级制。在研究以及着手试行工作中,我们统一了绝大多数干部教师对实施校长职级制有关问题的认识。形成了适合我区特点…  相似文献   

7.
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严重地阻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而校长任命制是产生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原因。推行校长职级制不仅是党和政府对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校长成长的自身诉求。推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为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校长职级制是专门针对当前中小学校长的一项人事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状态.在校际间推进校长有序交流,提供施展平台,可满足其成长诉求,促进教育均衡化,提升育人质量.在校长职级制试行中要坚持评价多元尺度,发挥职级制评价结果反馈功能,建立职级制相匹配的奖惩机制,健全校长职级制评价监管制度,发挥校长职能,以引领学校教育更专业、更科学、更生态地发展,办出社会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校长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教育家型校长,是哈尔滨新区推行校长职级制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2020年8月7日,校长职级制改革率先在哈尔滨启动,首次在哈尔滨新区实行。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为目的,通过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强化校长队伍的动态管理,助推校长专业化提升,从而为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0.
校长职级制的本质是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的具体形式,其外延由校长职级分类与标准、职级评价、职级晋升和职级薪酬制度构成。实行校长职级制是弥补我国校长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缺失,进而建立健全校长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应从制定科学的制度方案入手深化此项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管理》2007,(1):31-34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同意西城区教育局在区属中小学试行校长职级制的通知》的精神,自1999年起,我们在区属中小学校长(书记)中正式开始职级制试点工作。2005年,结合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区修订出台了《西城区中小学校长(书记)职级制实施意见》、《西城区中小学校长评价指标》、《西城区中小学书记评价指标》。职级制度适用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教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我区校长(书记)职级制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于2019年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北京市推行校长职级制,是基于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打造高质量办学治校的校长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在推行过程中,北京市强化组织保障,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校长职级制改革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协同推进,打好政策组合拳;在深入调研和精心论证的基础上全市整体推行,形成校长梯队建设系列;推动校长队伍"建配管用"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校长队伍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校长职级制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教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逐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上海市是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较早的地区,作为一名在校长职级制背景下成长、发展和工作的校长,深切感受到,校长职级制有利于校长清晰自身的发展目标,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提高治理学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校长职级制明确了校长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梯度,建立了校长队伍建设的基本格局,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内容设计应该综合协调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做到评审标准系统科学、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后续综合管理跟进切实有力、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综合兼顾。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践推进过程中,校长要抓住学校办学品质提升和个人专业发展两条主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握好政策设计、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实践探索等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校长职级制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把校长分为不同的级别,对具有任职条件的校长进行考评,依据其能力、品德、实绩从而确定其相应职级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级既是体现校长职务、能力、素质、业绩等的综合指标,也是确定校长待遇的重要依据。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质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立健全校长职级制,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界定校长职级层级;二是建构新的校长准入制度;三是完善校长评价制度;四是健全校长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建立校长职级制应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校长职级制对于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速校长职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校长职级制尚处于探讨实验阶段,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校长职级制应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林卓群 《教育导刊》2001,(15):77-78
《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试行校长职级制”。一年多来,我区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区,积极开展了校长职级制的探索。我们在学习北京、上海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听取基层和组织部门的意见,三易其稿,制定了《海珠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行办法》以及中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考评方案。最近,校长考评结果经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公布,已于2001年1月正式施行,校长们领取了区财政拨出的职级津贴。本仅就校长职级的考评谈谈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作为会议代表,当时的我异常兴奋,因为就在1999年3月,我所在的山东省高密市已全面推开校长职级制。  相似文献   

19.
职业定位的不明确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各地掀起了一场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浪潮。2010年,校长职级制被列入了教育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改革项目。本文主要从校长专业化的视域审视当前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并根据中小学校长对职级制改革的看  相似文献   

20.
郭凯 《中国教育学刊》2007,(7):20-23,68
校长职级制改革在我国已有十余年历史。实施校长职级制是提升校长专业素质、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推进需要:调整校长职级层次和晋升年限;调整校长工资结构和适当控制校长之间的待遇差距;采取适当办法将"副校长"纳入校长职级制系统;改进校长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