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许多业余报道员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报刊投稿是白费劲,十有八九不见报。听语气,似乎稿件未刊用是编辑没慧眼识珠。以前,我也为稿子难见报常埋怨编辑。后来,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这里我慢慢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基本理论和写作知识、技巧,先后在报上发表了几十篇稿件。为什么有的人稿子难见报?多数文章除了文字欠佳外,主要的是没有提出新问题、太平淡。稿件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也许您经常会听到编辑记者们这样讲:"这篇稿子缺乏时效性,不能用了。""这篇稿子快点发出去,不然就没有时效性了。"那么,什么才是新闻的时效性呢?新闻时效性又与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一、新闻写作为什么要讲究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物质及宣传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越早发表其新闻宣传的功效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毫无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3.
我初写稿时,非常勤奋,一门心思扑在稿子上,一天一篇投稿试图用自己执着的诚心和坚韧的恒心来打动编辑。半年过去了,在期盼和等待中伴随我的却仍然只是失望。我想:是报社没人还是编辑有问题?于是,我慢慢对报社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正在我四处抱怨报社时却无意听到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非常热爱新闻写作的战士,也和我一样,一天一篇稿子寄到报社去。但几个月下来,都只见退稿,未见上稿。时间长了,他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战士写的稿子,编辑压根就不看。于是他再寄稿子时留了一个心眼,把稿子的第一页跟第二页右下面用胶水粘了一个角。…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  相似文献   

5.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报道员稿子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却很难被编辑看中,而把它写成短短几句话,却会深深打动编辑和读者。可见在新闻写作中,语言的质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当然,稿件的质要以一定的量为基础。但量多却不等于质高。对要写的内客吃不透,拿不准,写出的稿子纵然洋洋千言,结果却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有的报道员写的稿子本来问题抓的不错,但让编辑退回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写”,结果像雪球,越滚越厚,不仅文字长,而且空杂,语言的数量增加了,而质量却降低了。语言的质决不能理解为华丽…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8.
报纸在手,读者第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了“眼球”,才会继续往下读。标题抓不住人,即使文章很好,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标题如文章的眼睛,眼睛明亮才讨人喜欢。只有让读者自觉接受,才能吸引读者阅读。因此,我们无论是采写新闻或者是做新闻编辑,都应当注意制作好标题,把新闻的“眼睛”擦亮些,以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每逢我写了稿子拿给新闻干事看时,新闻干事总是说“稿子平淡”;倘若寄给编辑,编辑也会因其“平淡”不予编发,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克服稿件平淡呢?战士张正军张正军同志: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则无奇无趣无味无价值。因此,平淡确实是写作之大忌。然而,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平淡又是个常见病、慢性病,既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急于求成。克服稿件平淡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窍门,只能靠自己在写作实践中摸索。这里,我只能提一些方法供你参考。一、事例要精选。一般…  相似文献   

11.
我在军事部后勤组实习近两个月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稿件是我们每个人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风格。而只有不断丰富这张“名片”的内涵,才能使别人愿意接受这张“名片”。一、老师帮我做“名片”新闻以时效新、内容新、写作形式新而取胜。但在编辑部实习期间,时效性不强的稿件经常见到。比如有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计生工作者在计生战线上默默奉献,被人们称为巴蜀大地上“不知疲倦的战士”。聂中林编辑让我把稿子改成一篇消息。稿子编好后,聂编辑对我讲,导语没有合适的由头,因为主人公被评为全…  相似文献   

12.
和基层通讯员们一起座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给某某报投了多少多少篇稿件,一篇也没见采用,也有的通讯员把稿子没有发表的原因归结为跟报社编辑不熟,或者是缺少“意思”,因而稿子才没有见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稿子能不能发表,跟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深浅没有什么因果关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失真,有采访、写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工作方面的原因。编辑虽然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但若不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多核实,不仅会让错误从自己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错误。编辑就是新闻的“把关人”,如果把关不牢,就是他的失职。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类新闻稿要慎用。如果需要见报,有关的材料应重新与有关人和单位核实。否则,就会出差错,闹笑话。今年初,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杨伯镛谈中国女篮新打算”的稿子。见报时,杨伯镛教练已从女篮离任好多天了,而报道还绘声绘色介绍他将怎样带领女篮……。笔者曾写过一则短稿,报道一个乡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因替母亲大办丧事,影  相似文献   

15.
作为编辑,我们要经常经历这样的“场景”:领导签了版,松了一口气,上网看看新闻,还没有看两分钟,头就大了;刚编好的稿子,在别的报纸已经发出来了,于是只得手忙脚乱地再找稿子、调版。一些通过电子信箱投稿的作者,因为“偷懒”或者实在耗不起时间一封一封地发送而选择“邮件组”方式。我们收到的邮件可以清楚地显示一篇稿子投四、五家是常事,多的时候,竟然有几十家之多。如果这么做的只是业余作者,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他们投稿的命中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企业业余写作爱好者,由于经常投稿,接触了一些报纸编辑,在和他们言谈中,我了解到:一张报纸真正高质量的稿子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一般化的稿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关系稿只能挤入“一般化”稿件中。真正低劣的文章,就是有人,也难以挤入报缝,但要是高质量的稿子,就是被那些热衷于“以人取稿”的编辑碰上,也绝不会轻易放过的。编辑遇到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会爱不释手,为之精工细琢,使之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写作时间不到 10年,已有 1000多篇 (则 )新闻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这有助于我在新闻写作中积累了“比较意识”,不断提高。 首先,写稿前后反复比较,是否典型、有新意。倘若文章具备了这两样东西,即便文字上有些欠缺,甚至部分写得不理想,编辑也肯下大力修改。 其次,认真研究各家报刊所设置栏目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投稿。每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宗旨。这决定了其用稿范围,假如忽视了这些,尽管稿子写得不错,也不一定被采用。 第三,将原稿和发表的文章作比较。由于自己…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一篇稿子,编辑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心里装着读者,可谓是“一手托两家”。尊重作者,你才能细心体会出他要表达什么;不忘读者,你才知道如何让稿子上版面。1994年3月28日,笔者通过对江城日报《农村经济》版上两篇新闻原稿的编辑,从中获益匪浅。 原稿:富路弯弯  相似文献   

19.
近日采访时碰到一位很有想法的政法宣传干部,他掌握的新闻素材相当丰富。奇怪的是,近年来,他几乎没有给媒体投过稿。他说,不是不想投稿,而是怕投稿,怕稿子被采纳见报。为什么会怕呢?他回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向报刊投稿的人大都遭遇过被人删稿子的经历。有的删得让人服,叫绝;有的则删得让人憋气,摸不着头脑。这些感受,不但业余通讯员有,就是以删他人稿子为业的编辑也有。好在,经常投稿的编辑们有时在自己敬佩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敬佩;有时则在自己憋气的同时,又让别人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