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促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2.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1)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4.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两句“碧云天,黄花地”一般认为是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名句“碧云天,黄叶地”而来。那么,为什么王实甫在引用范氏名句时,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王实甫将“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黄叶与黄花都是秋天特有的景物,文人历来“伤春悲秋”,所以秋景往往与愁绪联系在一起。王实甫在曲词中描绘碧天白云、黄花满地的秋景,其目的之一就是借描绘秋景来…  相似文献   

5.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6.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7.
1998年5月,我随国家教育部教育考察团去美国考察。在为期18天的美国之行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诺福克市维克泰勒小学所听到的一堂五年级自然课教学。这节课的课题是《秋天》,教材主要内容是观看农村秋景。课一开始,教师用投影仪先给学生展示出一幅完整的农村秋...  相似文献   

8.
《秋天》是何其芳的一首诗,它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种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9.
秋到大纵湖     
题目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等。(新人教版)提示:怎样写好“秋”景呢?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校园的秋天”,花坛里盛开的一定是火红的鸡冠花、燃烧着的一串红、傲霜的菊花,紫藤浓阴密布、葡萄串串饱满……“秋到山村”,你一定会看到“空山秋气高”、“霜园红叶多”;“秋到山村”,你一定能听到“秋雨鸣败荷”,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野秋景图。再说“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至于…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设计理念:引领学生个性诵读,亲近文本,体验秋天的诗情与韵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秋天的美好;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以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拓展、积累语言,达成三维目标的相互交融。教学准备:课件、配有《秋日的私语》的秋景图。师生课前搜集描写秋天(秋雨)的诗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对“秋”的憧憬1.播放课件《秋日的私语》,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2.导语渲染:记得有位作家说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她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  相似文献   

11.
秋之恋情     
春去秋又来,不觉中秋天在热烈的期盼中又翩然而至。那融融秋光,爽爽秋风,艳艳秋色;那丝丝秋雨,盈盈秋水,浓浓秋香;那灿灿秋阳,朗朗秋月,长长秋夜,构成一幅“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鸣,秋光秋色秋叶黄”的诱人秋景,怎不使人情思神往,留恋陶醉。  相似文献   

12.
春光明媚,鲜花盛开,自然界洋溢着勃勃生机,固然逗人流连;秋光晴好,景色秀丽,田野上充满着丰收气象,更能使人赏心悦目。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从“秋”字落笔,着力描绘了秋天郊外的迷人景色;以“游”贯全篇,表达了孩子们的欢乐心情。情景兼备,真切细腻,突出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颇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有一条“秋”的线索贯穿其间。秋诗秋词秋文章,秋情秋思秋意趣,真可谓,无限风光,尽在一个“秋”字。本文拟对这部分“秋”的篇目做一透视,并在教学思路上做些探讨。一、篇目透视1、秋诗: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到《登高》。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是一首直抒热爱秋天之情的诗歌,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唱秋天的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给人们的优美的思想与希望。在诗人饱含赞美之情的笔下,秋天的形象是那样亮丽明媚,又是那样深沉神秘;秋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  相似文献   

14.
红叶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活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选自《南国小夜曲》)【赏析】这是一首隽永的小诗。咏秋本是老题材,可在诗人的笔下却别开生面,颇有新意,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小诗开篇着一“风”字,一“掷”字,就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扶疏之状,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秋色秋景图,用词极为简练。接着诗人轻轻地吟出一个“噢”字,意在告诉别人,同时也告知自己,这便是秋天了。这是诗人对秋的一种感悟。但紧接着的“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一句,才道出了诗人对秋的最新的感受,也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张晖 《学语文》2009,(5):31-31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气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散文一反历代文人墨客的悲观伤世.为秋天的成熟而怡然冉得。这种独有的意趣。在曲折委婉的文字中自有动人的神韵。文章开篇.就描写了一幅悠然的景象。秋日的黄昏,独自坐在沙发上.让思绪随蓝烟缠绕而上,身心的轻松与自由跃然纸上。在闲淡的情绪中,作者的思绪转至秋天的意味.引出对“秋天”的偏爱.  相似文献   

16.
看图学文《秋天》学法指导设计陈兰华(赣州市红旗二校)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由一幅邑彩鲜明的秋景图和一篇清新优美的短文组成。图画展示了高而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悟桐叶、南飞的小燕子等秋天特有的景象,课文准确生动地描绘并丰...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18.
《秋天》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描写秋景的美文。从高远的蓝天、一望无垠的稻田,到充满生趣的池塘,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图画引人人胜。文章语言美,意境更美。在我校的特色教研——“同上一堂课”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小罗老师精彩演绎的《秋天》,仿佛在欣赏一场趣味盎然的情景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引导学生认识秋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以《我和秋姐姐捉迷藏》为题组织语文活动课。以下是这节课的节录。一、激趣导入——喜欢上秋姐姐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录像,引发学生对秋天美丽景色的向往。录像的主要内容是香山的枫叶,农民在田里收获,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水果……尔后提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这个季节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录像中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课题:《我和秋姐姐捉迷藏》安排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全班同学参与活动。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