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译者对原广告的解读、阐释和重写三个方面,研究了解构主义互文性翻译思想在后现代广告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指出了以上三个方面在后现代广告翻译中是环环相扣的互文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的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李美华和傅东华翻译的《飘》,探讨了女性译者在翻译处理上所发挥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影响的焦虑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论证该理论之于文学翻译研究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分析译者的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源,从中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内心焦虑的体现,译者的"误读"和"创造性叛逆"正是为了"抵抗"所感受到的焦虑。  相似文献   

4.
互文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中,涉及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互文理论的产生对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互文性在本质上讲应是一种文本意义间的指涉,而这种指涉关系是译者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它也为我们考察互文连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彰显,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肯定,因此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译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各翻译理论流派纷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呈现出多维视角,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和反思多个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各翻译理论视角研究下的切入点、侧重点及其局限性,为译者主体性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及多维视角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涵义的阐述,结合实例以及参照文献对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进行简要研究,明确了译者本身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释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虽然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作者与译者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但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在本质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尽量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上的距离,更好的展现原作的风采与情感。  相似文献   

7.
论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的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理论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极力予以彰显。基于斯坦纳的理论模式,把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四步骤中,以此探究论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翻译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双语公示语在城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汉语公示语的翻译现状还不尽人意。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视野来把握和审视。互文性理论与公示语的翻译密切相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揭示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首先讨论了企业外宣文本的特点,企业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适度发挥有利于提高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互文性理论是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本文主要运用Fairclough的互文性理论对英语新闻语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互文性、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缘故所导致的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拜伦名诗《哀希腊》自1902年经由梁启超译介以来,一而再,再而三被翻译家复译。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互文性理论,对比了《哀希腊》4个复译本(译者分别是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力图挖掘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进而指导诗歌翻译的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工具,国内新闻的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决定新闻翻译质量的直接因素是译者。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目前对外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外宣译者在新闻翻译中应当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使对外新闻翻译能够做到既准确传达又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功能语言学对文体分析所做的贡献,试图阐释Halliday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语域、纯理功能、衔接和互文性等概念对文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提出功能语言学对语篇描写与解释的力量是文本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对语言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机器篇章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身份在翻译研究中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在传统译论中大都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被置于"隐形"状态,但随着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主体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确立了译者主体性的地位。本文拟以《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中主体性的彰显,着力分析译者主体性诸如文化取向、人生哲学、生活经历、审美态度、翻译目的中等主观因素是如何在翻译文本选择中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其唱词既涵盖了古典辞赋、民间歌谣、话本小说、说唱文学,又与西北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互文性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基于秦腔《杨门女将》译本之化用、音韵、意象、典故、方言等英译的互文性关照,尝试提出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秦腔互文性翻译框架,为秦腔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将翻译视作以女性主义名义进行的"改写",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要求译者主动干涉原文,消除性别歧视,对原作进行再创造。近年来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分析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化现象,鲜有运用于实践中,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原作理解,进行翻译实践,力图"重现"原作者内心深处被湮没的声音,表达共同的女性情感,突出其女性地位,彰显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传统的译学研究遮蔽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译者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肯定,翻译被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但是解构主义夸大了个体主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社会主体共性的一面.以具体作品为例,文章分析了文学作品复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一种文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体,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引用吸纳,翻译得以在众多文本的互涉中完成。因此,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本文以美国"新诗运动"代表人洛威尔与艾柯斯合译的《松花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诗集翻译中的互文重构,考察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珍妮·凯利、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的讽喻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从译文选词、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形象再现等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解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译者在处理讽刺性比喻修辞手段时,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和解释等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分析表明,放纵的译者主体性将会导致译者无法传递正确信息,从而翻译不出有质量的作品,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对解构主义的误解、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监管的缺乏都是导致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优点,并避免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