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传递文化内涵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在国内外曾经引起了广泛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的能动选择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以“OTHER quachs,plague take them”中译本为例,笔者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文化因素及其翻译、信息对等和归化与异化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浅析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异同,进而得出译者只有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融合的原则,才能够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内涵的鉴赏和吸收,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语交际中存在很多类似“吧”字的话语标记语,在不同的交际条件下,“吧”字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在翻译等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英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入手。举例说明汉语中话语标记语“吧”字在英译时的语用功能翻译。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区公示语既能引导游客,又能展现丰富的景区文化,准确恰当的翻译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提出了以目的语读者为指向的交际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传递源语的语义,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汉语新词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有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否及时、准确地将其译为英语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土豪"一词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中十分火爆,其拼音"tuhao"有可能以单词的形式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给我们的翻译启示是:在翻译汉语新词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在目的语中去寻找对应词,而是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彰显和传播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语际转换,也是文化转换.如何准确传递词汇的文化信息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从分析文化差异入手,提出以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对待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以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视点转换在避免因英汉语文化之间认知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而造成的习语理解困难或误解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尽管视点转换后得到的译文未能十分忠实于原文,但能够有效地传递源语信息。视点转换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有效的翻译手法,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实践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信息在“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链上传递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把译者同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表述为“一仆二主”,并且提出了翻译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献翻译本质是政治领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活动,此类型翻译活动是向目的语读者展示源语环境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在政治文献英译活动中,译者选择句子或段落为翻译单位将有利于处理中英文语言差异和文化空白的问题,使译文更加准确,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认为翻译的宗旨是以目的语读者为本,强调他们作出的反应须与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认为好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融合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含有丰富文化特征的短小而又简练的语言。源语中的谚语能被源语读者广泛接受,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源语读者也能很好把握谚语的隐含之意。然而当在跨文化交际时,来自其他民族的人们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就很难理解它们的隐含之意。因此,译者、源文和译文读者三者在进行交际时,应当时刻考虑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通过合理的辨析,采用恰当的方法,有效地传递出谚语的暗含之意,并采用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以使翻译的"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应打破对源语字字对应的束缚,以忠实源语信息为原则、满足译文委托人为导向、准确将信息传达给译文接受者为核心目的。应用文本翻译的特点恰恰与功能翻译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信息型""诱导型"和"表达型"应用文本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差异,并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得到信息更为准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用语言作为载体,将源文进行本土化,使之符合本土语言,为译入语读者接纳吸收。语言的翻译事实上是文化的翻译,诗歌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许渊冲主张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应努力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通过举例其“三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呈现翻译美学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菜翻译除了传达菜肴基本信息之外,对于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在滇菜英译过程中,如何将源语文化注入目的语语境,达到顺应目的语读者文化习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的翻译目的,从而实现云南餐饮文化的世界性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英译策略. 对于描述类的建筑文本的英译,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能够保留源语建筑文化的信息;对于两种建筑文化之间出现的文化空缺信息,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使译语读者了解源语特有建筑文化名称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的艺术精神及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手法“陌生化”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深入剖析了“陌生化”的概念内涵,提出应将“陌生化”同“陌生感”加以区分,同时采用“新鲜化”和“陌生化”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源语的“陌生化”语言,从而更加有效地传达源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河南省旅游景点中选取公示语样本,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主要为过于忠实原文、信息传递失误和文化信息传递不全等。根据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语体特征和功能,本文将景点公示语分为信息型公示语和操作型公示语,并从目的论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公示语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湄洲岛景区日文公示语误译为例,分析其误译的原因并根据公示语类型提出翻译策略。其中,湄洲岛妈祖庙中指示性、警告性的公示语,可以采用直接借用的方式,借鉴参考我国新颁布的《公共服务领域日文译写规范》和日本东京都修订的《国内外游客简明观光指示语标准化指南》中的译文。妈祖文化相关的景点介绍指示语的翻译应遵循目的论的原则及翻译策略,摆脱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束缚,应该针对其目的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将其中所蕴含的妈祖文化的深厚底蕴准确恰当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起到宣传妈祖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质朴与温暖的乡土佳作。译者在处理该书乡土语言翻译时,策略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还尽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予以再现,让译入语读者更为准确全面地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边城》两个英译本的个案分析,探讨了乡土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总结了不同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及方法,从而探究中国“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及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新载体,每个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负载了隐藏的文化信息。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源语模因在被译为目的语模因的过程中,译者选择何种英译策略会直接影响文化信息的存留。运用归化翻译策略的译文通俗易懂,却使源语模因在目的语中发生了变异,失去了源语模因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翻译策略的译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源语模因的异国情调,新的目的语模因甚至会激起读者探究其中文化内涵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一个子系统,对比性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比性标记语体现了转折、否定、强调、对比、评价和补充修正等意义,可以帮助译员迅速理解并准确传达源语言发言的信息。在翻译对比性标记语时,译员可以采用增词、减词和换词的翻译策略,提高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