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文章就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将艺术创造与艺术传达相结合、将语言和情趣意象融为一体达到诗意的美,并用诗的境界去观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活着》其教育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从《活着》作品结构来看,该部作品以男主人公人生故事为背景,在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生磨难等多个维度,推进多元化艺术视角,通过艺术信息传递引发读者反思,从而,传播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正是由于余华的《活着》在文学特征、叙事策略上更贴近现实生活,加之该部作品与同时期文学著作在艺术刻画、人物塑造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使其能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并提高读者沉浸感受,为该作品更好地在新时代多样性文化视角中更好地发挥余温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拉美作家。对他的长篇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进行解读,力求挖掘出这部并不名扬于世的优秀小说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意义。全文从爱情、人生和死亡三个相辅相成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作家思想以及拉美现实,讨论了爱情的超现实性、人生的残酷性以及死亡的积极意义,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新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的文学观与文学为人生和艺术的文学现有很大差别,他更注重作品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同时,他又是个有很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品中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这使他的作品介于严肃和通俗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会鉴赏绘画作品,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绘画作品更是难以理解。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分类;把握不同类别绘画作品的鉴赏要点;通过作品背景、艺术家人生经历、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等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内涵,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艺术真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由一系列依靠死亡而连接成的生死链条构筑了整篇小说。死亡是叙事线索、叙事动力以及叙事内容,小说的死亡观既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困境、生命、宿命、戏剧、死亡、宗教、爱情是几个特别引入注目的关键词.史铁生以最体己的视角关照生活,却透视了整个社会、人生、历史与自然.他的创作表现出坚韧的品格--对真实人生做着最清醒的观察与思考,在诗意的追问中悟出充满智慧的答案,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爱伦·坡文学创作中的死亡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主张“美女之死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论题”,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的描写体现了坡在失意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本文拟通过坡短暂坎坷的生活经历、艰难曲折的写作生涯及其文学理论作品的探讨,以求揭开作家一生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9.
《彩色的面纱》是毛姆唯一一部以故事情节而不是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毛姆的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和研究,但较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其现代主义主题。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主题,包括异化、幻灭、死亡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追寻等主题,以便读者加深对这部作品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不仅能感悟出声音传达的情绪和形象,而且还经常在作品中利用声音刻画人物,结构作品,烘托气氛。她用各种不同的声响,构建起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声音世界,其中不仅流露出浓郁苍凉的人生况味、悲剧性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而且还展示出一种苍凉之美,体现出了她对苍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向被认为是"散文化的小说",而人们普遍认为"散文化小说"思想含量小。当我们抛开艺术和历史偏见、成见,在当代的、国际化的文艺理论视野下认真重读经典,会深刻地体会到,《呼兰河传》体现了萧红对人生、社会、世界认识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以整体的象征隐喻框架,蕴涵了古往今来轮回着的苦乐忧喜的人生,而这其实是萧红心中的北中国传、中国传乃至世界传。特别是作品以隐显两副笔墨描画的两个人生系列,交织表现了人对人生无力控制但仍坚韧顽强地挣扎和人的生命自由、自觉、自在的两种状态。此外,作品还对人的精神奴性、东北民俗、民间文化的复杂性做了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名作《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充满深层次象征和隐喻的短篇小说.它通过对自然和死亡独特的描写,表达了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在作品中既表现为自然拯救,又表现为死亡救赎;大自然以其自身的纯洁与恒远、死亡以其特殊的形态和形而上的意义对人的生命和灵魂进行净化和救赎;在自然拯救和死亡救赎的双重作用下,主人公哈里历经了...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恨歌》及张爱玲的部分作品分别描绘了不同时代的上海里弄里发生的是是非非,讲述平凡人的人生际遇与酸甜苦辣,在描述小人物的文字里,都透出一股悲剧意识,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高度。通过对《长恨歌》及张爱玲作品中题材的选取,叙事手法的运用,切入点的选择等方面的比较,显示出她们笔下的上海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夸张辞格是一种对事物本来面貌进行夸大张皇的描写的修辞格。郭德纲正是借助夸张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创造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为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受。本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对郭德纲相声中的夸张辞格进行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5.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具有较强的民间文化意义。作家的民间情结、民间对苦难的承受与抗争、渴盼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捍卫民间的仁爱与正义、琐碎平淡的民间生活气息和作品中穿插的大量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等,都可以在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读。因此,这也是《平凡的世界》为何具有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海明威的名篇之一,作品用匠心独到的矛盾设置,以悖论的模式呈现了"迷惘一代"的迷失人生。文章从小说的主人公、主题、主要象征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出发,解读了《雪》中悖论模式对这代人迷失状态的再现与凸显。  相似文献   

17.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作家路遥无限留恋生育、养育自己的陕北黄土高原,将描写陕北作为自己的作家使命。路遥以真挚的创作态度“完成”了此使命。他的作品总体上以被机构改革中社会变动的波涛洗礼的80年代为舞台背景,以农村无名之人为主人公特别是他的主要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对农村有为青年人向人生的挑战给予了文学的、哲学的描写追求。这些对人生追求的各个作品共同的中心思想是对人们、对社会的歌颂。这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存在意义的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路遥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用冷峻的目光和其不懈的思维活动生动地描写了生活在陕北青年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作品主人公们对人生的执著探求的姿态,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陕北这一地区进而辐射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学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杜尚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彻底地为艺术而反艺术的追求,在20世纪初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拉到了一个转折点上。通过对杜尚本人生活经历、主要的艺术主张,以及与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关系的阐释呈现杜尚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在这种呈现中,杜尚常被人忽略的作品——《拉锐街11号的门》显示出丰富的隐喻意味,因此,在试图展现杜尚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的深刻变革 ,给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激变 ,从内心封闭走向精神解放 ,从单向思维走向多角度审视 ,从单一性生活模式走向复杂化不定格人生……这一切无疑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艺术活动。就造型艺术而言 ,色彩、线条等绘画手段的应用更多是趋向于与内心世界谐合一致 ,画面的合谐更多依赖于与人的心灵相应发生的和谐振动。因此 ,观照当代绘画作品的目光也不能不发生转换 :从对空间状态的亲近转向对时间状态的感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艺术直觉 ,在玉溪画家吴绍义的作品中 ,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传达出的特有味道 :红土高原上的蓝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