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生化作为一种表现作品文学性的形式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的创作中。陌生化在小说《A&P》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应用,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最大限度达到了艺术新奇、陌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视角新颖、创意独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模式,以此来探索塞林格的创作动机和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涵盖戏剧、小说、诗歌和童话。《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辞藻华丽,意象新颖。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结构,以此来探索王尔德的创作动机以及其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很少有谁象钱钟书那样,把小说写得少,又写得好.钱先生仅以4个短篇加上长篇小说《围城》便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钱钟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一部《围城》使他蜚声中外——《围城》被译为英、法、德、日、捷、俄6种文字.并被世人视为“新儒林外史”.捧读《围城》,惊诧于钱先生的“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杨灵《钱钟书创作浅尝》)一位史学家推崇说:“综观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炼、生动,《围城》恐怕要属第一.”(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册)无可否认,《围城》的语言的确精彩,富有个性,清新机智中不泛诙谐.既无文言气味,又无欧化语病、堪称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典范.一、语言的形象性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象地面的水,化合升入天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一九一四年在上海初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和语言特色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围城》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叙述视角(第三人称有限的全知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单线缀段式结构)和叙事语言(反讽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营造。  相似文献   

6.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对小说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的实验。他主动借鉴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独特而新颖,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本文尝试从音乐感、叙述方式、词语搭配三个方面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特点,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展现余华的创作特点,并为现代汉语写作和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荒原蚁丘》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形式。文章主要分析了《荒原蚁丘》在叙事视角和叙事主题两个方面的陌生化效果,揭示小说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修辞的接受效果角度研究钱钟书《围城》的语言比喻修辞的接受效果。力图从语用、言语交际、语言的实用角度方面,摆脱以前习惯于只从写作人单方面研究修辞,研究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从交际中说写一方即钱先生的表达效果与听读一方即《围城》读者的接受效果的双向互动中,体会修辞的妙处,进而展示《围城》的语言修辞的真正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分量很重,为读者提供了开阔精深的智慧世界。作为他的代表作《围城》,内涵充盈,机趣溢出,充分展示了作者过人的创作才华和广博的知识底蕴。小说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说不尽"的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庄子》,原意是不值得一谈的琐碎小事。小说成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此时小说类似于讲故事,不够严肃,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到了南北朝及隋唐,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语言以文言为主,比较晦涩。到了宋元时期,小说开始兴盛,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小说家,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小说创作蔚为大观,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她个人的创作中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在内在结构、语言、叙事、题 材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西厢》是金董解元撰写的一部杂剧。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念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作者是以当时的近乎口语的语言进行创作的,因而《董西厢》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欲就其被动句式进行考察,总结其被动句式,并较之以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试图透视汉语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庄子所谓“寓言”,以“藉外论之”为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后来小说的同义语和代名词。作者通过以自觉的艺术虚构为主的新颖奇特的小说手法,创作了大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离奇完整、语言风格怪诞风趣的所谓“寓言”,即粗具规模的早期小说,取得了杰出成就。这种有意识的前所未有无所依傍而成就卓著的创作活动,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发轫和开端。《庄子》一书,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千百代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6.
小说语言的调子逐渐被小说创作者与语言学家所提及,但未被语文教师所认识,本文在对小说语言的调子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从语言调子的节奏角度切入,阐述了小说节奏在小说中的存在及其他与小说叙述者之间的情感链接,以《受戒》为例,通过对小说叙述者的语言调子的解读,感悟出作者的情感基调,为小说寻找更深层次解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问世起,小说的叙事性就成为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随着小说创作的丰富,一些带有浓厚散文化特征的小说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散文化、意境的散文化三个方面,通过类似散文的创作,萧红真切地展现了自己孤独而寂寞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林斤澜毕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发表于新时期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迥异,被称为"怪味小说"。《矮凳桥风情》的创作扎根于民间,以民间价值立场叙写普通人的命运遭际。林斤澜将温州文化中保留的原型形象与人物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相结合,以通俗典雅的方言土语与普通话相结合,做出了小说语言回归母语的努力。地域色彩浓厚的形象与原始而别致的小说语言,促成了作品充满文化意蕴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莱辛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都有着女性独特的语言特色。本文选取莱辛著名的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为载体,在文体学的视角下对小说进行解读,从而领略这位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突出表现为悲喜交加。为实现这一追求,鲁迅尝试了多种叙事技巧。首先是多种叙事视角的有效选择与叙事方式的滑入。其次是让小说人物的声音与隐蔽的叙述者的声音构成反差,形成小说中复杂的双重声音。最后,在小说语言的选择上,有意打破日常语言规范,使用陌生化手段,产生冷峻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