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蕴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社会价值与哲学意义毋庸赘述。解读《浮士德》这部作品应该跨越时代和思想的局限,着重从哲学的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为了加深对《浮士德》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针对《浮士德》的人性问题和哲学观念进行分析阐述,主要从"太初有为"的行动哲学、善恶二元搏斗的人性观和泛神化的宗教观三个方面,揭示出隐藏在它变幻多端的场面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背后的人性问题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主义思维方式是自启蒙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之间西方思想的宝贵遗产。本文论述了德国诗人歌德在历史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并将其代表作《浮士德》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相对照,揭示二者共同体现出的巨大的历史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在情理之辩中不断追求生命存在的美感和自由价值,在不断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和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美学作为一种年轻的美学思考,逐渐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界正在盛开的一朵艳压群芳的奇葩。浮士德重视实践,崇尚自由,追求情感,提倡自我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但浮士德这种追求情欲、物欲享乐的方式,在给人类以欲望化的生命自由哲学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类欲望的过分膨胀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浮士德精神应在生命美学中得到审美观照,对浮士德精神的生命启示性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歌德是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所经历的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叶,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是为这种上升和发展,为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作好思想准备。歌德的文学活动紧密地结合了这个时期重大的历史事变,特别是他的悲剧《浮土德》就是通过浮土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用德国的民族形式加以概括,并根据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  相似文献   

5.
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将之归因于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与发掘。而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不仅体现出了平凡的人在困难的世界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于人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深沉思索。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把人生所面对的苦难当做是推动人们不断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对社会小人物的苦难刻画,来展现它们的美好心灵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将小说的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层面,充满了人性关怀。因此,《平凡的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巅峰作品,描述了美丽、善良的农村女孩嘉莉从社会最底层走上百老汇红舞星宝座的整个过程。本文拟从自然主义的产生出发,重点分析小说《嘉莉妹妹》中体现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试图能够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主义的优势和缺陷,为正确评判人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赖派文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文坛,以反叛传统、追求人性自由为特点,对于战后徘徊在虚无与无望中的青年产生巨大影响。太宰治是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该派的文学思想特点。《御伽草纸》这部翻案小说则是太宰治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与他作品中代表性的“灰色”相比,《御伽草纸》反映了太宰治在战时和战后两个时代分水岭时期对于人性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评论家批判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金钱万能思想的时候,这部小说却以生动、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本文联系作者大仲马的生活经历和小说中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以唐太斯的复仇之路为线索,从唐太斯复仇中选择忍辱与反抗,选择基督教下的野心与良心,选择远离尘世的爱情几个方面分析唐太斯这个人物形象,从而肯定唐太斯蕴含人性的复仇,肯定他为追求自由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特征,表现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以外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同名小说,电影版的《红高粱》在情节内容及叙事手法上都与莫言的原著小说存在着一些差异。该部影片在张艺谋导演的执导下,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为观众全新的诠释了一个极具发泄与煽动功能的情感叙事氛围,并伴随着浓厚的隐喻性的语言色彩,通过对这种民族寓意下的狂欢体现,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历史情境中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得到了强烈的宣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为追求自由情境下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身处世纪之交那个新旧力量对比的特殊时期,他对旧时代基督教教义束缚现代人自然人性的行为深感不满,同时深切关注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类非理性追求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在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中很容易找到作家本人反传统伦理道德和反对宗教文化信仰的痕迹.在小说《虹》和《羽蛇》中他的基督教文化立场和归属尤为明显,本文基于此对劳伦斯的宗教观进行梳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沈从文的小说,很有一些人感兴趣,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而对他的这篇代表作,争论最多。《边城》的成就不在于写多么深刻的矛盾,而在于表现了作家的某种理想,追求人性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的小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演绎了都市社会里的现代人性故事。在社会背景方面,村上的小说反映了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进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类似的生活体验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是其小说赖以流行的基础。这种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所具有的全球化倾向正不断消除着异文化间的差异而代之以一种普遍的跨国资本文化。  相似文献   

13.
鲁迅农民题材小说不仅在他全部小说创作中占有着最突出的地位,而且也基本上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从而鲜明地体现出了一种发展变化的趋势,具有着一种序列展开的动态特征。我们认为,对此予以深入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一在小说创作中,题材的选择为人物塑造提供了前提条件,主题的提炼集中显示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因而题材与主题的变化,都与人物形象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提到,鲁迅把农民置于他小说创作的中心位置,这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14.
权力和人性在官场小说中的关系对抗是小说《沧浪之水》的主要体现形式,主人公池大为在面对权力体制约束和现实功利社会的挑战时,被迫逐渐放弃操守、信念和价值观,人性在与权力的不断对抗中被一步步异化。  相似文献   

15.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它探讨了理性人生与感性人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呼唤从父性文化向母性文化传统的回归;探求人性内部的和谐;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是一部在哲学层次上探讨生命永恒的意义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采用心理分析创作是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其小说能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潜意识来刻画人物、阐释人性。被视为张爱玲心理分析代表作的《金锁记》则将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和破坏性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异化内因在于其情欲、金钱欲逐步抗争、异化,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全面剥落,可细析为情欲的异化、金钱欲的异化、人性的全面异化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人生存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16岁少年以堕落的外表对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进行反抗。在他堕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灵,渴望追求人性的美好。但由于社会原因和自身的局限,他的反抗最终以妥协结束。  相似文献   

18.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乔伊斯用真挚而伤感的笔触描写的一部爱尔兰道德史。乔伊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平凡生活,揭示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并对爱尔兰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表现了极大的反感与悲愤。本文通过解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偶遇》等三篇小说,详细描述了都柏林的道德瘫痪所激发的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在这一小说集中是如何萌动的。  相似文献   

19.
享利·詹姆斯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前言中把他的作品比作一个结构和谐美丽的建筑物,他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称小说家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建筑能力,并且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充分体现了这种能力。笔者在对原作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故事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叙事框架,同时,作为寓言的伊甸园故事也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指,赋予小说关于命运,寻求与选择等形而上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