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吴建英 《江苏教育》2014,(11):63-64
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  相似文献   

3.
从获得方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对张载“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关系进行阐发,而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予以阐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法治之于德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的建构,离不开法治建设,也离不开道德建设。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作用,法的价值与道德价值高度整合,可以有力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探讨在政治文明进程中,法治之于道德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道德是塑造、提升和完善人性的一种实践一精神活动,德性是人性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性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社会行动秩序呈现出双面性特征,社会心态与文化价值也发生深刻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思想脉络。在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力避"国家—社会"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已是明显的学术主调,而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却极大地丰富、凝练和升华了"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巨变不仅规模空前而且质性独特,使得"国家—社会"关系面对从未有过的实践背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问题也更为尖锐。因此,"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是应对现实考量的郑重选择,而如何回应这些前所未遇的现实考量也不断激发了"中国经验"的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6.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梦"的源起、内涵和实现路径,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要从社会历史现实出发,从历史性、现实性和超越性三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源起;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中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统一中把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兴、观、群、怨"是孔子重要的诗学观,它们的内在含义和社会价值很值得探究。"兴"要求人开拓思维,放宽眼界,从又通又全的角度来理解眼前的事和景;"观"要求见微知著,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群"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能与群体沟通思想,和睦相处;"怨"要求有效释放内心的不平之气,追求自觉向上的人生。总之,这四者关系紧密,在个人文化品位的提升、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整个人类人性的完满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俨然是一个小社会,但“社会建设”大多滞后。文章从“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等方面对加强高职院校“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创造建筑,建筑影响人。人与建筑相互影响。从建筑的材料来说明人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中国的“神韵”魅力和西方的“神性”追求是两种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及争议、理论追溯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方法论功能及提出动因三个方面论证了"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具有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性学说主要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假设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分别提出了“内求说”和“外砾说”,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积极的充满教益的东西对于今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囿于转型期社会状态的复杂性与学人思想认识的差异性,人们在讨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上,常常有着见仁见智的理解。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性特征决定了道德伦理需要的现实性基础。因而,持续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借鉴人类历史上丰厚的和谐思想资源,赋予新的内涵并加以发展,以增强与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重视音乐教育对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与人格境界的作用,为建立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继承传统音乐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教育对美育教育、素质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作用,使现代音乐教育在建立现代伦理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其物化思想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由于未正确区分物化与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和”、“合”、“中”、“正”,这些概念分别出现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修养之道、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的思想里。这些思想正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其现代意蕴体现在矫正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观,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诚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伦理中,诚信被视为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无此便无以立足。如今,诚信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文从诚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诚信体系的建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经过对民族地区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特征的分析,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生态建设的契合之处和现代价值,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通过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禁忌、习惯法等形式,以超自然的力量规范着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