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的山水画风格接近,形成“四王”画派,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但“五四”以来,“四王”被逐步扣上“崇古保守”的帽子。今天,我们站在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立场上,对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他们对一千年来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而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家在继承隋唐山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建构了独到的绘画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把山水画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尤其对两宋山水画创作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荆浩《笔记法》及其绘画创作为北方山水画代表,试图从理论认识、技法演化和创作实践诸方面探析五代山水画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一个独特的门类。自产生以来,历代画家层出不穷,风格流派纷呈不息,纵观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6个时期:装饰风格时期,重笔墨时期,求真期,写实与尚意结合时期,摹古期,人格化时期。  相似文献   

4.
作为北宋院体山水画早期的代表者,燕文贵以其独特的山水画面貌和风格特色,开创了被后人称为"燕家景致"的山水画一派,在北宋中期山水画坛影响甚大。但历代史料对燕文贵其人、作品及其"燕家景致"记载甚少。结合相关的文献史料,对燕文贵生平事迹、绘画特点及其"燕家景致"的风格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燕家景致"这一山水画派。  相似文献   

5.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至唐时期其形式以青绿山水为主。至元代大批知识分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隐居山林,纵情书画,文人画的兴起与成熟完全替代了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则日见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水墨山水统治了近千年。这种变迁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隋唐至五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从独立分科向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有精勾重彩"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有墨分五色"水墨酣畅"的水墨山水画,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为宋代法度森严,百代标称的山水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门四家”是指沈周,征明,唐寅,仇英。他们是“吴门派”的杰出代表,不但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而且从不同角度对人画作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笔主要从山水画这一角度来浅谈四人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9.
夏兰 《考试周刊》2012,(21):22-22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三篇山水画论是研究六朝时期山水画审美功能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山水画"畅神"、"悟道"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0.
清代初期山水画"四王"在山水画创作的表面现象上,采取了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在山水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在师其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他们对于山水画"理"、理想化山水程式和山水笔墨审美的独立性都作了深入的创造性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线条作为中国工笔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画家表现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古人工笔画典范之作为切入点,试分析工笔画线条所具有的气质、情感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将传统色墨与自然色光紧密结合,突破了千百年来文人画的用色模式,极大的张扬了中国画色彩魅力,这是张大千融合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与西方现代艺术之后整体色光观念下的独特用色方式。水、色、墨是色彩的主体,色与墨的浓淡、轻重、虚实变化是色光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明暗、黑白灰关系的说明。这种通过主观感觉筛选之后综合交织出来的总体印象符号化的色彩、色光观,是泼墨泼彩山水画超越现实又存在于现实、不似而似的具有极强审美内涵的高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用文字描写和笔墨造型的方式抒情写意,打破时空界限,直指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朽的亮点。打破时空界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而抒胸怀创意境则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而这一时期出现的宋人小品画就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其风格特征有:独特的构图方式;丰富而精微的笔墨形式;写实性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15.
“和”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和是贯穿文人画理论始终的最高审美理想。通过对董其昌论画文字的解读,试图对其文人画的中和审美理想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面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我国古代各种思想化的影响,尤其是道家朴素自然等思想对其影响深远。本主要从作画贵在“图真”,运色力主“玄化”,创作重拟“虚静”,品画崇尚“自然”这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家朴素、自然这一思想主张对中国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旨在说明道家朴素、自然思想观与国画审美之“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宾虹从笔墨中找到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途径 ,穷其一生研究用笔用墨的方法规律 ,然而他透过笔墨的表面现象 ,看到了“笔墨精神”及笔墨精神所表达的自然生命节律与神韵之内美 ,这只是黄宾虹笔墨价值所昭示的一个方面。他绘画的全部内涵通过作品本身的笔墨建构来实现。它不靠诗文题跋的想象与补充 ,画就是画本身笔墨之间的种种构成关系 ,也就是从自然中悟得的种种感觉与内美。将绘画还原给“视觉器官”回归到艺术本体 ,可谓在董其昌之后对绘画本体的开拓作了又一次总结 ,从而将传统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可与现代审美要求相衔接的新阶段 ,这对开启未来绘画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黄宾虹的笔墨价值还在于它在东方文化背景上不期然地与西方文化取得了某种“交汇” ,使中国绘画在自身演进中与西方现代绘画形成某种暗合 ,与西方抽象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敦煌佛教壁画背景中的山水画造型,不但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受后世文人思想及中原地区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造型不以单纯地描写自然场景为目的,而是追求人间与佛国精神的相互感应,用自然山川的形象符号,表现人们想象中的佛国世界的景观环境与无穷哲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艺术的发展,中西方绘画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的发展着,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区别,文章对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两种绘画的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期望能够对中西方绘画作品进行更准确和全面的欣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从本质上看都是写意的。相对于西方写实绘画,中国画更注重“神似”,注意“象外之象”。中国画不受时空限制,大胆取舍,任意剪载,自由表现,看重事物的“常理”而不拘于“常形”,追求情感的抒发,吸收诗词歌赋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将书法用笔的节奏和抽象的线条美融入写意画中,使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所描绘的客观形象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