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民间地藏信仰的社会心理,指出对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民间神鬼文化中存在着神位"空场"及地藏信仰与传统道德价值耦合共同构筑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基础;能愿满众生、度苦扼厄则是其核心内容;自我牺牲、服务众生是其在民众生活中首要的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官有非常浓重的民间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生活形态;二、作家所坚守的民间立场;三、塑造了官有民间美德的人物形象;四、民间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体育文化心理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本文通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原本就是一种“静”态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根基存在较大的心理差距:中国对体育文化心理需求,是在刚刚满足了人的低层次生理需要以后,正在逐步调整意识形态和生活结构,准备向高层次需要转化的过渡阶段。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文化心理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是以闲适恬淡著称的,同样他的散文也带有浓郁传统的文化特色,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闲适平淡的文化意蕴特征。这与他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他本人所追求的闲适平淡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主要从他散文在取材、语言风格、审美情趣三方面来论述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中闲适平淡的品质的继承及其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和民间遗存进行分析.徽州民俗体育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价值,是徽州民众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与地区民众的生活、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体现出徽州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借助徽州文化旅游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建立一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结合节日民俗活动、特色节庆演出等形式,推动徽州民俗体育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彝族服饰从款式到佩饰,从色彩到纹样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彝族民间纳福迎祥、驱邪避恶的吉祥观念和意识,折射着彝族文化结构中最深沉的心理积淀,具有原始宗教崇拜的寓蕴。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语言既体现出人物和其表达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又把这种关系表现得诗意盎然,从而产生了"返回民间生活"和"为生活语言去蔽"两种功能,实现了汉语现代化的审美理想.在汉语现代化的过程中,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接续了古代汉语以"天工"为宗的美学传统,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富有自然美和意蕴美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文化心理学,城市学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足球"蹴鞠"与英国民间足球发展过程.其结果显示社会文化心理产生的运动行为深深的影响"蹴鞠"运动的发展,城市的演变过程制约了"蹴鞠"运动的发展,这使得"蹴鞠"无论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社会属性上与英国的古代的民间足球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误导我们对足球运动的理解,特别是这项运动的特殊性--对抗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三个核心层面,系统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培植武术的多元化发展;用商业体育的思维观念来推动武术文化更大范围传播;重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炜小说中的民间文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的创作心理潜在着浓重的民间情结,在其创作中逐渐显示出向民间靠扰的趋向,作品中表现出对民间“仁”“义”观念的信仰与坚守,包含着来自民间的自由奔放的生命力量作家的民间情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控制,自觉地在民间的立场上,传达出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绪。  相似文献   

11.
在晚明时代的劝善运动中,阳明将目光关注于下层社会秩序如何重建,他利用谕俗文等形式,强调劝善惩恶应双管齐下,通过记录彰善、纠过的道德手册以改造民风;与强调良知自律的心学主张不同,阳明强调在道德行为的背后自有神明诛殛及余庆余殃的果报规律存在;为实现端正人心、安排秩序这一心学理论的终极理想,可以充分利用戏子等通俗文化以激发起人们的良知,通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因果报应,秋毫不爽的果报思想是极易感化人心的。心学与劝善的密切结合充分表明道德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正提上议事日程,而德福如何一致应是儒学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不仅保存了很多珍贵文学文献,而且记录了一些文人作品在敦煌民俗中被实际应用的生动细节。写卷P.3608、P.3252中即保存着王泠然的《寒食篇》、《夜烧篇》在相关社会仪式中被应用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是王安忆最富灵性、最具才情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十分自由活泼的形式,创造了一种都市的民间文化形态.这种形态的典型特征就是它的传奇性、亲和性、私人性.写活了一个王琦瑶,也写活了大上海.王琦瑶是这个大都市的精魂.  相似文献   

15.
异化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克莱恩在其早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揭示了人被异化的尴尬处境。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克莱思却转向刻画人类为反异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从揭示异化到反异化的主题嬗变,折射出斯蒂芬·克莱恩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代文明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当中,使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使“活态”的民俗体育失去了孕育、滋养它的土壤,使其趋向于现代化,缺乏民俗体育自身的“本土化”风格特性,同时也使常年依附于形式背后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意识、精神内涵以及民族图腾等民俗特征也随之逐渐消亡。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当今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与发展的规律。研究认为:1)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演变的因素主要是:职业性质的转变、活动区域的减少、功能性被取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传统节庆淡化的影响;2)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迎合时代所需,确立合理定位、坚守文化内核,赓续民俗文化之基、盘活赛事运营多元主体,打造品牌赛事体系、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耦合共生,构建二者互利双赢的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世代相传的本土文化遭遇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与碰撞,使民间美术处于剧烈的颤变状态。民间美术应在保存传统的基础上吐故纳新,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斗智,展示了无穷的魅力。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民俗体育似乎走向了一条越发宽广的道路;但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使得真正的民俗体育的生存变得如此的艰难。挖掘整理正统规范的民俗体育文化、提高国人的拯救意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是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20.
王栋关于"尊身"的思想很少,而关于"安身"的思想则很多。他认为要安身就要懂得保身。王栋的保身安身说主要来自于王艮的明哲保身论。他从保家、保国、保天下的高度阐述了保身的重要性,以及"修身"、"正身"、"反身"与"安身"的关系。他把"格物"看着是"止至善"的功夫,"安身"是格物说的主要内容。此外,他进一步指出,安身不应在效验上用功,而应在反身上用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