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戚舞渊源考(一)——干、戚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干戚舞干、戚演化与象征进行考证。结果认为,干、戚均为礼器化的实用兵器,干即舞用盾,由具有图腾性质的特殊材料装饰;戚即舞用斧、钺,一般为玉质材料。干象征神权,戚象征王权、军权、父权。干戚舞干与戚的结合,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王权神授”时期显示其王权的权威性与正统性。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层面上探讨“龙”文化的发展脉络,说明在明清两代“龙”才上升为王权的象征。指出龙是多元的,与王权的关系是虚伪的;龙是民间、民俗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徽记。  相似文献   

3.
非命思想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为殷周革命或者夏殷周革命理论作诠释的新的王权交代论。以齐侯为开头的诸侯称王是根据墨家的非命型王权交代论进行的。儒家将这个尚贤型王权交代论叫做“禅”或者“禅让”。孟子革命论承认墨家的尚贤型和非命型王权交代理论的有效性。秦以后墨家非命型王权交代论被称为“起义”,跟近、现代性革命的核心概念相通。  相似文献   

4.
商代妇女的地位、身份和价值观完全不同于周代及其之后的时代。商代妇女可以直接参与商王朝的政治军事占卜等军国大事,在商王朝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甚至率军出征,此即后来周人所指责的“牝鸡之晨”现象。而周代妇女的身份、地位是低下的,在家族中妇女无权无势无地位,在政治权力上更是为周代礼仪制度摈之于大门之外,此即周人所倡言的“牝鸡无晨”观。殷人“牝鸡之晨”型妇女价值观近于“罗马型”,周人“牝鸡无晨”型近于“希腊型”。殷人妇女价值观及其习俗观念在周代的殷墟文化圈中产生过一定时间的影响,而周人妇女价值观则通过儒家的传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干戚舞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资料、出土实物的研究考证,指出:“干戚之舞”源远流长,“干、戚”均由实用兵器衍化,“戚”除与?干”同有神权象征外,还有王权、军权的象征意义。干戚之舞滥觞于黄帝红山文化时代的黄河中下游河东(今运城)一带。干戚之舞初为傩舞,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图腾舞蹈,祈祷天下太平。原生态干戚舞具有“娱神、娱人”的娱乐特征、功利和实用性突显的巫术特征、“缘物寄情”的原生态准艺术美学特征、代表部落族团意识的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奠基于殷周之际,它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天下"的理想之中。这一伟大的文化理想,是周人取得克商战争胜利后,在王权受到挑战的严峻形势下,在接受并应对挑战的努力中,在不得不面对历史和现实时,不得不面对被征服的异姓部落并进而面对"天下"的考验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打造出来的。它是周人留传给后世的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和反省,以一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类情怀重塑人的理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人革命与受命的思想,是以《周易》变易革新的哲学观作为理论依据的。周人所言受天命在文王后期,与《周易》成书年代相近。周人认为上有天神,下有民众,其心灵是息息相通的;民众是“神之主”,民众的愿望想法,上帝鬼神也一定是要遵从的。这就是天人思想相互感应、相互交流的“天人合一”观。周代神权崇拜的特点是与政治统治的方式相配套,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神的权力像金字塔式按不同的等级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手中。西周晚期以来天地鬼神的威信下降了,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先秦文献与古文字资料可证周代确实存在“火”、赤鸟与赤色崇拜的文化现象,赤鸟崇拜后来演化为赤凤崇拜。周人的“火”与赤鸟崇拜与周人星空分野的星宿有关,是由星占术而引起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周人赤鸟与赤色崇拜的文化现象并非邹衍五行说兴盛后才产生的,相反这只是邹衍对周人赤鸟与赤色崇拜的文化现象加以利用与改造罢了  相似文献   

9.
龙涌霖 《江汉学术》2023,(3):93-101
早期道家“终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并非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论,实际上它源于对周人“慎始而敬终”勤政方式的反思,延续了周人功利成败上的政治追求。以“终始为一”分析老子与黄老道家的天道循环模式,可得出其三个特征及相关诉求:一是周期性,它探求政治进程的预见之道;二是节制性,它寻求政治投入的节约之道;三是长久性,它追求政治发展的安全之道。由春秋进入战国,这种循环模式先后被运用于洞察权力博弈、统治手段、制度体系等不同政治领域,相应得出无为、刑德、形名等政治主张,由此回应了早期中国由“封建天下”走向“专制帝国”的历程中所面临的各项政治难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意象、象征、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诗歌的创作流派,认为可以将“意象”和“象征”合并为“意象征”,即认为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是通过意象化途径,将有限的人生经验提升到无限的象征意蕴境界。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了对篮球文化进行深入剖析,透其文化的产生、结构与意义,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运用象征人类学理论对篮球象征文化进行解读。研究认为:我国学者致力于篮球文化的研究,随着学科交叉愈加紧密,篮球文化研究朝着更为具体的方面发展,其中以“象征”“符号”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逐渐呈现。篮球象征符号有其独特的构成方式,篮球象征符号是人们储存意义的媒介,是既隐藏在象征符号之中又被人们传递出来的文化密码或信息,代表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和给予的期望;不同类型的篮球象征符号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篮球场域中行使其功能。建议我国篮球文化的建设要围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根浅则叶疏,根深则叶茂;魂销则体灭,魂强则体壮”。篮球象征符号的选择多采取具有民族、地方或者能够代表球队精神的标识等,篮球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其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合理运用象征文化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必将推动我国篮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特纳《仪式过程》理论为导向,以福建厦门“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送王船”仪式活动沿承的社会元素。认为,“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过程中的身体运动是该仪式活动的核心支撑及象征之展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始宗教观促生了以肢体运动的象征寓意,以身体运动文化反应精神和心灵需求。这种肢体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文化政治导向功能,对村落经济发展具有可视的补偿性功能,有利于实现村落传统文化功能激活,是时代发展中村民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植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人感应”思想是儒家杰出代表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构建了人格化的“天”来约束或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体现天人感应的“祥瑞、灾异”来约束王权,以实现他所倡导的“仁政”和“王道”,不仅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且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中,“天”是指自然生态,“人”是指人类,“感应”是指自然生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洛阳出土的“东井灭火”陶井栏平面呈“井”字形,下有长方形井壁。陶井栏铭文为“东井”“灭火”。陶井栏正面有肩扛“灭火”铭旗帜人物,是“救火”的基层官吏“啬夫”。紧跟其后的“禽鸟”,应是“御火”瑞鸟。陶井栏两个侧面模印的牛图像,是用来祭祀火神的牺牲。陶井栏周身雕饰的卷云纹、鱼纹图案,是水的象征。“藻井”形图案,是厌火的象征。菱形纹图案,是防火寓意的具体反映。陶井栏表面涂成银灰色,是银河的象征,银河的“水”通过“云”“雨”演化为地上的水。中华先民非常重视防火、灭火的预防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东汉陶井栏上的铭文和图案,就是这种防火、灭火观念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5.
说避讳     
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或写出,加以回避叫避讳。避讳始于周代。《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时是“以讳事神”,不为君讳,“克昌厥后,骏发尔私,不为文(周文王)武(周武王)讳也。”只是到了汉代始避君讳。例如:汉高祖讳“邦”,《史记》、《汉书》凡“邦”多改作“封”;“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蔡中郎传·琴操履操序》;“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七  相似文献   

16.
在海明威的小说特别是描写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的小说中,都体现了一种人神易位的现代意识.“征服”的主题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反复的表现.这种反复运用的主题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家那里被称之为“原型”.所谓原型,就是“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①它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结构单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心理和类比象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爱情的隐喻 ,也是女性命运的象征 ,更是女性心理的最佳投射载体。月亮意象的心理象征功能 ,使人物心理得到准确揭示。而在另一些小说中 ,“月亮”其实只是作为类比象征存在 ,象征的是爱的破碎、爱的缺失和爱的丧失  相似文献   

18.
“蒙古”一词之涵义,说法不一,有沙漠说,勇敢说,山名说,王国维均以为无稽。据今人道润梯步研究,“蒙古”一词是由蒙语“长生天”和“炉灶之火”结合而成。长生天的蒙语读音为。炉灶之火的蒙语读音为,表示氏族部落的象征。由于语意和谐律的支配作用,取长生天的,加上炉灶之火,遂演变为“蒙古”。《黑鞑事略》载;蒙古人所为,“无一事不归于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所以道润梯步教授认为“蒙古”一词象征着蒙古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所以有长生天之意(见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一P~2)。  相似文献   

19.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凤鸟纹作为凤凰形象的来源自新石器后期便出现了。但最初的凤鸟纹与自然界中鸟的形象差别不大,不同地区的原始文化根据不同种类的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凤鸟纹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凤鸟的形象不断演变,各地区之间相互融合,甚至与其他动物形象融合,同时被人们赋予神化的意义,最终脱离自然鸟类的形象,成为神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