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最近有许多研究都显示,电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都戕害儿童身心。一、童年消失现代电子媒体使孩子们有机会“虚拟”式地介入成人生活,使儿童可以轻易地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最终促成了成人与儿童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在发达的电子媒体下成长的青少年,又受到网络游戏的干扰,他们逐渐丧失了培养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在面对成年人世界的种种烦恼、挫折和困惑后,他们不再保持纯真。二、扼杀创造有关脑部功能的研究显示,一天看两个小时以上的电视会对小孩的脑部造成直接的伤害。看电视会刺激脑神经网的发育,使儿童具攻击性、忍耐力差或…  相似文献   

2.
徐萍 《中国德育》2006,1(5):78-78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能比较轻易地取得步入成人世界的“通行证”,儿童与成人分享着同样的秘密与信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并且有向低龄  相似文献   

3.
《今日教育》2010,(1):54-54
孩子的教育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相似文献   

4.
童年的秘密意象是指成人对儿童身上隐藏秘密的一种观念建构,这一意象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在逻辑上,童年的秘密意象与自然的秘密意象是同构的,童年与自然均为有待揭开面纱的隐秘对象.在历史上,卢梭的儿童发现确立了童年的秘密意象,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起源.儿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一方面强化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童年的揭秘与祛魅,也导致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之异化以及儿童的消失,教育由此陷入机械的塑造式教育困境.因此,当下教育需要重构童年的秘密意象,从塑造式教育转向交往式教育,成人要承认、尊重儿童的他性,承担起对儿童的回应和责任,以此重新发现儿童.  相似文献   

5.
夏玉桥 《中国德育》2012,(11):76-77
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和不为人知晓的童年秘密。因此,要想做好儿童教育,必须洞察儿童的秘密,理解儿童的心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儿童视角来看儿童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秘密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体验,也是童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内容。普斯曼在他的《消失的童年》一书中说,秘密是童年的标志.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对待儿童秘密的态度,父母应该是欣然接受它,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对儿童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教育,了解他们又不破坏他们的安全感和平衡感.帮助其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儿童与梦想     
虽然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自己的童年,有着一些关于那童年的回忆,但是那逝去的童年,犹如已旧属于另一个世界,使我们难以再度进入;那童年的面目与心灵,犹如已被蒙上层层的面纱,使我们难以再直接认清.然而,对幼儿进行教育就必须认识与理解儿童,必须去认识和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对此,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已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了解儿童世界的知识.就连诗人和文学家,也在不断为我们揭示着儿童世界的秘密.有一句诗这样说:“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里,占一角清净地.”我们也有相同的期望,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去认识和了解他们.  相似文献   

8.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有童年,人人都留恋童年。童年是纯真的,总是用澄澈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不可抑制的好奇和渴望;童年是飞扬的,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都能引发他们热烈而纷繁的联想和想象。但因为一切正处在成长之中,就像他们稚嫩的脸庞,童年又是脆弱的,需要曾经年幼而现在成人的父母、教师以及更多的人,伸出粗大的手掌,用宽容的心怀,关心他们,呵护他们。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政府承诺执行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18岁以下都是儿童,儿童享有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享受休息、自由选择娱乐活动的权利。让儿童充分享受童年!让成人捍卫儿童享有童年的权利! 基于此,本刊准备了一组与童年有关的文章。限于版面,将陆续发表。教育学家孙云晓的《21世纪:我的教育梦想》,他梦想中的童年是自由和快乐的,他希望教育向着更美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作家王开岭的《向儿童学习》,深刻发掘了儿童的美德,充分肯定了童年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生命审美中的独特价值。记者苏军的《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针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及其在这个似是而非的旗号下,家长做了许多让孩子无奈的事,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它的荒唐。专家谢海阳的《警惕“童年消失”》,发出了“警惕童年消失”的呼吁,指出“孩子童年消失的后果,恰恰就有可能使我们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同龄人丛治辰的《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开笔用现代派戏剧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的图景,然后上溯古代,用昔日的“荒诞”衬托今日的“荒诞”,再以“小草”象征渴望健康生长的内心,甚至检讨自己不要太“愤青”,应该提建设性的意见,显示出对现行教育不合理部分的思考深度与宽容。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秘密空间是儿童开辟的不被成人发现的场所,是儿童的另一个时空。儿童的秘密心理伴随着儿童成长,儿童不断生成着自我的秘密空间。秘密空间的存在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体验秘密的机会,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而且为儿童创造了体验自我的空间,促进了儿童内在自我的发展,给予儿童存在感与安全感。成人要正确对待儿童的秘密空间,尊重并允许秘密空间的存在,照顾到儿童的秘密心理,必要时帮助儿童创设秘密空间。  相似文献   

11.
童年宪章     
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所有的儿童都有权享受一个安全、快乐和健康的童年。 所有的儿童需要在家庭里成长,在那里有特别亲密的成人,让他们体验爱和关怀。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内在的成长、求知和理解自己身边事物的欲望。从生命的初期,他们就在与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行“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 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  相似文献   

15.
刘发建老师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见本刊今年第19期),不期而然地引出一个话题: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如何始终保持一份儿童视角?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恳请教师始终葆有一颗童心。李吉林老师说:“我,长大的儿童。”有了童心,我们才能理解学生的童趣,欣赏他们身上的纯真,警惕自己不要僵硬地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希望教师自觉地具备童年意识。童年自有其价值。没有童年,我们的人生就不完整。没有对童年的向往,我们的生命将缺少一份纯净的幸福。请保护孩子的童年吧!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呼吁教育要懂得尊重儿童文化。所谓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就是强调教育不仅要有引领的一面,也要有“蹲下来”亲近学生的一面。尊重儿童文化,就是要让教育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当然也要有超越性),让教学方式尽可能吸引学生。远离或排斥儿童文化的教育是没有亲和力的。教育,不要让儿童视角缺席。  相似文献   

16.
《童年的消逝》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一部力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心理学、历史学、人口学和语义学等多方面知识,阐释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论题。作者认为,童年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对某一阶段象征性成就的描述”。童年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在言谈举止、能力等各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现实地存在并被整个社会普遍认可时,“儿童”便开始出现;而当这些差异越来越小以至最终可以被忽略时,“儿童”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依据,开始消逝。作…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认知发展,儿童逐渐开始拥有秘密,秘密空间便是他们对于秘密的特殊体验方式。儿童秘密空间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及观察法、访谈法的运用,探析儿童对于秘密空间的真实感受,发现在秘密空间中,儿童会与自我对话,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秘密空间是儿童实现自我建构的场所。然而,身处“权威与服从”的语境之下,儿童秘密空间正经历着被破坏、被监督、被入侵的遭遇,甚至越来越多的儿童早已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这不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觉醒以及道德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为此,家长和教师应适当地给儿童一些“失控”的空间,尊重儿童的个体发展,理解并保护儿童的秘密空间。  相似文献   

18.
秘密与儿童时代密切相关,然而,儿童时代秘密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常常被成人忽视和误解。由于受到成人文化对儿童秘密的冲击,来自学校、家庭的过度监督,儿童缺少自主体验秘密的时间与空间,当前儿童秘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了"解救"儿童秘密,成人首先要走进儿童时代、尊重儿童秘密,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与儿童秘密的关系,为儿童创设自主体验秘密的时空,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秘密的教育作用,以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要想改变目前学校教育削弱儿童童年幸福体验的局面,教育必须回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原点,真正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20.
儿童作文是儿童书面的生命表达和真情交流,自然应当是童年的生活写真和童心的坦诚表白。如果童年被成人世界大片消解,童心被深度污染,那么,儿童作文的源头不复存在,儿童作文之流便必然枯竭。看今日的儿童作文之所以病痕累累,究其根本,正是“源头”出了问题:童年正在大面积遭遇污染,童心正在普遍性受到忽视。历史的“望子成龙”育儿遗风和现代的张爱玲式“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又在社会上以“略过童年、追求成功、快快长大”这一成人化的阴影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在这样的文化意识之下,中国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注定要受到生理上的重压和心理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