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2.
作家韩石山对《药》、《阿Q正传》、《社戏》、《故乡》等鲁迅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提出若干质疑,本文则力图据实据理地指出韩文在艺术评判、逻辑运用及文体辨析等方面的偏颇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3.
一、阿Q其人及阿Q典型 阿Q是本世纪20年代初鲁迅在中篇小说《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不朽典型。而阿Q其人,则太平凡,太可怜,太可笑,也太可悲。说是给阿Q作传,连姓名籍贯也无从考订,他似乎姓赵,那是未庄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长三辈,结果赵太爷打了阿Q,骂他不配姓赵,阿Q却不抗辩,这就未必不姓赵,人们对他也不得不怀有几分敬畏。至于阿Q的行状,既无英雄壮举,又无新奇艳史,有的只是一出又一出滑稽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在1885年11月26日给敏·考茨基的信中,通过评论她的长篇小说《旧人和新人》提出和阐明了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谈到了典型的塑造和倾向性的问题,今天学习起来,不禁使我想起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如果我们说恩格斯在信中是用理论来阐明文艺创作规律的话,那么,鲁迅的《阿Q正传》则是在实践上来证明这一规律的。当然我们不能设想鲁迅是读了恩格斯这一论述后才进行创作的,而只是由此可看出正确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是多么的不谋而合,而由此也可推出恩格斯在这封信中所阐述的观点的正确。这里只就恩格斯在信里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以阿Q的活动作为线索,塑造典型的阿Q形象。此一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Q是英文question的缩写,Q表明阿Q人生意义的空洞;Q与阿Q人物形象相似;Q也是阿Q极力想画圆却画不圆的图,也是社会背景的映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之为线索,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深刻主旨。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描写普通农民缘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熟悉农民,热爱农民,同情农民的悲苦生活,为无告的农民代言和呐喊;用文艺的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觉悟水平,唤起他们的觉醒,振兴国民精神,振兴中华民族;通过反映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对辛亥革命进行冷静分析和客观总结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描写普通农民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有分析,揭示了阿Q主义的实质,辨析了它与现代意识的联系,强调了它们之间一正一负,可以互补。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由于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学习鲁迅杂文,应既理解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又掌握其思想的表达和战斗力发挥的方式方法,这才能全面认识既是思想家、革命家又是文学家的鲁迅。文章试从杂文的角度感悟鲁迅,既学习鲁迅的为文,更学习鲁迅的为人。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3.
路翎小说文本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奴役的创伤”反抗;深入独到的心理刻画;带有“疯狂”特质的另类人物。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疏离于“左翼”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秀端 《职大学报》2011,(3):51-56,7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则藉以了解台湾学者对《伤逝》的性别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的整个审美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有一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鲁迅以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的全部内涵,鲁迅侧重挖掘她们性格的缺陷软弱和致使自己失败的内在因素,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悲剧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18.
阜新  徐红 《职大学报》2014,(2):8-11,7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鲁迅先生创作的这曲悲歌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女性读者感受尤为强烈而持久。对此间深重的悲剧成因,笔者从女性的视角就子君缺乏自主性的人生观念、子君与涓生人生追求缺少契合点、子君没能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等方面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卢纶,其家世生平学人已有充分的研究,但尚存诸多问题。利用新发表之文献,对此作补充考证,弄清了卢纶世次中重要人物的情况,廓清了有关其生年、行踪、任官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