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人书事     
永远的遗憾 10月5日上午,我给唐达成先生家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他是唐先生的弟弟,刚从美国回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问起唐先生的身体近况。他说,已经垂危。我问可否去医院探望,他说医生已经谢绝一般人探视,就是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的亲属,医生也有限制。我放下电话,心里很难过。  相似文献   

2.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3.
打电话过去,黄永厚先生已经搬了,在我的圈子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现在,我手里就只剩下一些他的照片。 认识黄永厚先生要追溯到十年前。那天下午,诗人梁小斌对我说他要出去一段时日,到北京去,看一个朋友。除了文学,梁小斌对其他事都是很马虎的,他常常去向不明,让许多朋友和兴冲冲前来拜谒的崇拜者在他的小棚屋面前铩羽而归,因此日日遭到谴责。这次破天荒地想到临行前通知我一声,可见谴责的力量是无穷的。 梁小斌要去看的那个朋友就是黄永厚。那时候黄永厚先生在画坛上已久负盛名,对万千慕名者而言,他站的是一个够都够不着的地方,可梁小斌却大言不惭地说跟黄先生是很要好的朋友,还可以中等地去“看”他,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对梁小斌说,行啊,既然你跟黄老交情那么深,你帮我要张画吧。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他一军了,可谁知没多久梁小斌回来时,居然还真把画给带回来了。梁小斌得意非凡,不停地说,你知道这画什么价吗?要挂在什么斋里去卖,那可是抵万金的。我捧着画早已乐不可支,对梁小斌的炫耀,已  相似文献   

4.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算题记一“……我只是用肢体在写作。”陈村说。陈村是在谈论当代作家时这样说自己的。先说了史铁生的创作:“他和我们都有些不一样。因为残疾,因为命运对他不公正,他会思考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平时不去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的,比如生命、时间、死亡和黑暗等。他所有的小说,包括《务虚笔记》,写得都像诗一样,很干净,这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5.
1993年年底,子野同志病危,我去协和医院探视。当时,我心情沉重,一方面觉得不想发生的事情可能很快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能愁眉苦脸地看他,还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往常一样。一进病房,发现他很瘦,不由一惊。向他问安以后,他拉着我的手说:“我没事,挺好的,你们很  相似文献   

6.
要刻苦地掌握第一手材料 1963年9月下旬,谢老(觉哉)在病中,我去看望他,他问我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了,在忙什么? 我说:“国庆前夕,忙于组织节日的文章,以前每逢节日,总是请谢老给晚报写文章的,今年您病了,待明年再给我们写吧。”谢老没有说话,有些激动。他是很支持报刊工作的,每逢节日之际,不少报刊约请他写诗、写文章、题字,他总是在百忙中欣然答应。他说过平日的报刊要办好,节假日的报刊更要办好,更要办得丰富多采,因为读报的人多。没有料到,  相似文献   

7.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已十二年了,现在又重印他早期的有名著作《大众哲学》,使我们心情激动,对他无限怀念。艾思奇同志在中学时代就很爱好哲学。一九二六年冬他中学毕业后来到南京,和他哥哥同住。他哥哥是个革命青年,有一天反动军警忽来搜捕,其兄不在,将他抓去。后在亲朋营救下,他恢复了自由,就到了日本东京,和我同住一屋。学完日语初级课程后,他买了一本日文本黑格尔哲学,作为进修日语的主要读物。我当时对哲学一无所知,认为在备考时期不该如此浪费时间。他说他爱哲学,借此容易搞通日语,一举两得。不  相似文献   

9.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位朋友给我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这人啊,小时都是有棱角的,进入社会以后,要先学会把这些棱角磨圆了,等自己有了资本,再把这些棱角长出来。彼时乍听了这番高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很感动他这样肯教我。当天晚上睡觉,揣了个宝贝般喜悦,有些激动,有些新鲜,有些忐忑,尽琢磨自己应该去磨掉什么了。  相似文献   

10.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11.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很差。终于,父亲病重入院。母亲坚持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但她的身体也很不好,我们都不让她去。母亲让我给父亲做三鲜汤喝,  相似文献   

12.
当走完二万五千里,到达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吴旗县城(原吴起镇)时,见到了《新闻业务》的同志。他问我有哪些感想?当时,我真是激动得很,感想也多。我说,总之一句话,我愿再走一次红军长征路。回顾在万水千山中的三百六十八个日日夜夜,我不但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与王霁社长的第一次见面说起来颇为赶巧,那天南宁急着催他的一篇稿子,而我手头没有他的联系电话,只好未打招呼就来到了人大出版社,他刚好下楼要去教育部开会,这样就在电梯口碰见了。在此之前,虽然也见过王社长的照片,但乍见本人,依然让我吃惊于他的年轻、精神与儒雅风度。为了采访,后来又陆续地与他联系了几次,最终约定在一个下午进行,当时,他刚参加完新闻出版署召开的一个会议。为了接受我的采访,把社里的一个会议推迟了。我们的话题从展望已在眼前的21世纪出版聊起。王霁同志沉思着说,“对一个世纪的100年要作把握——哪怕只限于一个行业也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  相似文献   

14.
“知识就是力量”——胡愈老主编的《知识丛书》,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印上培根这句箴言。那是在一九六一年,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正默默地吞嚼着“大跃进”孕育出的苦果。此刻我已记不得这句箴言是胡愈老自己提出要我加在每本书上的呢,还是我或者王城(文化部出版局一处处长)向他建议的;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是胡愈老作出的。这也符合胡愈老当时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完全符合胡愈老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愿望,是这位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智者毕生最大的愿望。胡愈老不止一次跟我说过,我们搞出版的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最广大的群众传播知识。他特别叮嘱我,在发展学术著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普及读物。在他掌管出版工作的两个时期(即在出版总署和文化部担任领导工作的两个时期),他跟我或跟我们几个人闲谈时,总是说,发展学术著作当然很重要,但是出版家在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组织传播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他说,学术著作除了传播机关去组织之外,还有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去督促,可是普及读物却只能靠出版机关去组织。他还提出要鼓励专门家去写通俗性蚵普及作品。他说,已经获得一定知识的人,他就有义务去传播知识,普及知识;达到高水平的专门家,更加要把他所掌握的专门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四年四月初,我刚由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的第一天,头一个见到的就是刘惠之同志。不等文化局陪我去的同志介绍,他就高兴地冲着我说:“老战友来啦,我们今后在一起工作,多好啊!”我很受感动,觉得他仍然是十六年以前我们初次认识的那样开朗、爽直、热情、亲切;不象经过那场反右斗争暴风雨摧残过的人,猛然见到分别多年的老相识时,不免会流露出某种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倒是我自己有点尴尬,只紧握他的手,微  相似文献   

16.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无论是写作鸿篇巨著,还是发表一篇短文,都要反复推敲。对文稿的校对工作,也不马虎从事。他认为,看校样“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从标题的字体到行文中的数字号码,从每一个字词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过细的校阅。在校对《反杜林论》和《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时候,他说:“为了找出错误,我就得钻到通常的排印差错中去!”恩格斯对待校对工作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值得  相似文献   

18.
今天来参加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心里异常激动。在这里,我与同志们共事过,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日子。我们纪念大众日报创刊60周年,为的是不忘记过去,不忘记过去的创业史、过去的革命传统;为的是今后的发展,今后的创业。所以,这样的纪念很有意义。今天来参加大会,让我讲话,讲些什么呢?我已经是老同志了,就从这个“老”字讲起吧。刚才见到我们的老领导李振同志,我开了句玩笑,我说:“我对你有个  相似文献   

19.
我入党是参军以后的事,我是1934年7月参军的,1935年10月入党的,张文碧当时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当时是保卫科科长。我当时很年轻。那时候,闽浙沿海受日寇骚扰,蒋介石不抗日,可是我们要去抗日。那个时候我的思想很简单,就是抗日这个目的。后来,入党的时候我表现特别积极。我参军的第一天,我们部队就和国民党打起来了,我们一个班的班长被打掉了,浑身血淋淋的。指导员说,把他背下来。当时的我只有15岁,却冲了上去把他背下来。指导员看到我冲上去,很勇敢,回来以后就开会表扬我表现好,想让我积极表现争取入党。加入共产党,我当时思想很简单,觉得对…  相似文献   

20.
来美国后我们和一个两年未见的朋友重新接上了头,只要他到纽约来,我们就会见一面。以前他曾有一次出差到北京,来我家吃晚饭。当时因为忙着工作,我随便用微波炉热了点东西糊弄他,临别时他的恋恋不合让人诧异。这次我们在飓风后见面,他先说要把我们送到地铁站,后来索性跳上地铁一路送回了家,坐在我家沙发上又嗑了一个小时瓜子,这才赶在暴风雪来临前回到曼哈顿去。这个朋友已去国30年,最早在华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