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解放军报》前一时期突出宣传的先进个人典型——金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范匡夫,他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的入党介绍人。十六七年知心朋友,他的个性,他身上发生过的好事、趣事等自然有许多可说,这里只说他带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往事。  那是我刚从地方特招入伍之时,匡夫是我所在军部的宣传处长,我是新闻干事。我自认为自己在地方上便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很不把“本报讯”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当回事。但是,一方面当成“小菜一碟”,一方面又不得不写上几篇新闻稿应付工作。匡夫对此很为难,批评我吧,我是“专家”,嘴巴比他老;不批…  相似文献   

2.
4月11日上午,我刚到报社上班,便接到罗泾卫生院一位医生的来电,说潘桥村何家宅有一村民清早突然“自燃”身亡。我曾在罗泾中学任教8年,学校与卫生院近在咫尺,这位医生和我很熟悉。因此,他的来电按理不致虚假。他很详细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后,又说:“罗泾中学的徐老师就住在这个宅上,他刚来医院看病,也知道这件事。”我立即挂电话给徐老师,他的回答也十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一种追求: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有一句充满豪情与职业感的话:“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吴小莉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哪  相似文献   

4.
汤姆是我在合资企业的美国同事,他来自美国加州,今年30岁。由于我们在同一个部门供职,因此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今年年初,我们一起去成都出了一趟差。那天我们从机场来到预订好的酒店后,由于旅途劳顿,我打算马上休息,他却走出客房在走廊外面转悠。我说:“汤姆,一路辛苦了,你回房休息一下不好吗?”他却很认真地说:“我在熟悉酒店的环境,看看安全通道在哪里,万一发生了火灾,我们也不至于慌了手脚。”  相似文献   

5.
追稿记     
去年初夏的一次追稿,使我永生难忘。 那天下午,我从报社下班回家,路上,一名通讯员告诉我,新店乡石塘村发生了一起啤酒瓶爆炸事件,一妇女被炸伤。他刚说完,一辆“面的”已开到面前,说是送我去该村采访,还要带电视台的记  相似文献   

6.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7.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8.
晓霖 《记者摇篮》2005,(7):i001-i001
“前几天,一位在沈阳经商的外地朋友,跟我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讨货款被骗的事情,我在这里跟听众朋友说一下……”坐在电台直播间里,赵香瑞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9.
追思挚友     
胡星原与世长辞了。他走得如此匆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星原和我,都是党的新闻战线的兵丁。我们在一条壕堑共同战斗过,我亲眼看到过这位无畏的战士如何奋勇冲锋。当这六十二岁的老兵安息的日子,我首先想起的,是他二十五六岁时的往事。那是1946年,他担任上海《联合晚报》驻南京特派记者,我在上海《文汇报》,担负的也是这种职务。起先,我们只是泛泛之交。我对他真正有所了解,是在“下关事件”发生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在我近40年的记者生涯中,曾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先后四次给我写信。第一次,他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真诚求助者”;第二次,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不该忘记您的人”;第三次,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知恩难报的人”;第四次,信末落款就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他每次来信,我一般都回信,于是,我们之间发生了一段书信交往的情缘。  相似文献   

11.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12.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上“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情依旧猜疑与冷漠。  相似文献   

13.
错过的舞会     
“你愿意在后备军官训练队舞会上 做我的舞伴吗?”里克问道。我不敢相信 他在邀请我,里克是俱乐部最可爱的小 伙子!他想要约我一起去?“你是认真的 吗?”“这是半正式舞会,所以你需要一 件连衣裙,而我的父母会付门票钱和车 钱。”他回答说。我还能有何奢求?我的 心兴奋得狂跳不已,嘴里吐出“愿意”两 个字。我以前从没有参加过这种半正式 的舞会,这次可是我的机会。这会是我一 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我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里克邀请 我跳舞的事。她立刻带我去买了一件合 身又得体的连衣裙。我们还去了发廊,预 约了周五舞会前的时间去美发并且修剪 指甲。我想让里克看到我时惊得目瞪口 呆。我想让他看我一眼就坠入爱河。这能 发生吗?我能成为美丽的公主吗?在我知 道答案前,日子已经一天天过去了。我根 本无法入睡,紧张得直恶心,头部也剧烈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农村一个亲戚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与村委会发生财产纠纷且吃了大亏,镇里早就知道但就是不给解决,要我约记者前往找茬“曝光”,帮助把事情摆平。对这一荒唐要求我自然拒绝了,但一个农民也想借助“新闻”谋取利益,不禁引发我对新闻诈骗乱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16.
基层是部队的“脊梁”,也是新闻报道的“源头”.现在有不少基层报道员埋怨中队天地小,工作平淡,发生不了新闻,没什么可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我以前学新闻写作也曾持此态度.后来,一篇报道使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春节刚过,在一次下部队采访中,我听到有关湖南籍战士李红卫在入伍前曾获得1992年度衡阳市青少年组乒乓球单打冠军和湖南省青少年乒乓球单打季军两项头衔的“小道消息”.我怀着敬仰之情,找到了正在厨房值班的李红卫,立即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了解到他为了当兵,亲朋好友和他闹得不愉快,他还婉言谢绝外地教练高薪聘他继续深造的好意,毅然报国从军,当了一名普通的武警战士.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下到炊事班,干上了一名既脏又累的“火头军”.这就是李红卫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价值的闪光点.当时,我心头一热,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遍及周身,多好的战士,多么高尚的情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对李红卫进行了“全身搜索”,一气呵成地采写一篇长达13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与亲朋好友“闲聊”,可以捕捉到新闻线索;与过路人“闲聊”,同样可以捕捉到新闻线索。与过路的陌生人“闲聊”,首先必须学会与他们交朋友。有一次,我在海门汽车站候车,发现一位身背画轴的中年农民。农民背画轴可谓一件新鲜事。我走过去主动与他打招呼。开始,他很冷淡。为了和他交上朋友,我尽挑绘画上的事与他套近乎,这下,他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六十年代初他就自学绘画,至今已有25个年头了。不久前,他从有关资料上获  相似文献   

18.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9.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20.
我有位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浏览报纸。一日,陪他到报摊挑选报纸,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他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讨厌那几份报?他说:“这几份报‘看人下菜碟’,太势利眼!”我是搞新闻的,很有兴趣听他对“势利眼”的解释。他边走边罗列了“势利眼”的种种表现。我归纳起来,主要“症状”是:一曰嫌贫爱富。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左一篇通讯,右一篇专访,篇幅长似“床单”;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则连一个“豆腐块”也舍不得。二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