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宏傣族的"摆"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内涵。泼水节、摆毫洼、摆饿洼、摆干朵、摆帕嘎、烧白柴节、堆沙塔节等"摆"节日在德宏傣族地区世代相传,影响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傣家"摆"农厚的佛教色彩在漫漫淡化,"摆"已成为傣家人的一种重要生活节庆方式。  相似文献   

2.
南传佛教的生态观是其对生命与自然的综合认知与践行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整体性、共生性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与其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有些认知直接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践行和表达。在其影响方面,体现在其对生命的呵护以及家园环境的爱护行为之中;在其传承上,体现在其与南传佛教信仰地区信徒的渗透和互动上。因此,南传佛教的生态观及其生态实践在缓和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关系方面有很大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大地区的傣族,在文化上同时接受着佛教与儒家文化,它们共同对这一地区发生了重大影响.探索两种文化在这一地区交融并行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4.
靖西县的道公信仰是在壮族原始宗教和民间巫师的基础上,吸收道教、佛教和儒学的部分内容并与靖西当地文化不断交流、整合而形成的,它具有民间宗教的形态。本文针对道教传入靖西壮族地区的情况与其同源互感后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支派进行论述,分析其支派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目前对德宏景颇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多半是从宗教、历史、信仰、语言、族源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文学方面的研究还少,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从文学内部探讨德宏景颇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傣族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民族心理素质和语言风格,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傣族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珍贵资料。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作为一种传播傣族传统社会伦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精品,是傣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傣族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蕴含在德宏傣族谚语中许多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仅可以发扬和传承傣族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稳定边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彝族体育与本族信笃的原始宗教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彝族体育文化之根在其本族信仰,彝族的原始宗教是其体育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与彝族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傣族的两大聚居地,一是滇南的西双版纳,再就是滇西的德宏地区。德宏地区的傣族,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思想方面有一些不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特点。 德宏地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公元前二世纪开始形成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从永昌郡经德宏,再经缅甸至印度的。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德宏地区与内地的交往,联系十分频繁。大量的汉族群众迁入该地区,并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入。与此同时,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大批商人不断经过德宏而来往于内地和东南亚之间。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一带,是傣族集聚居住的区域。这次的田野调查,目的是对德宏周边地区的傣族村寨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革,居住在这里与德宏同属西部一支的傣族,虽然与德宏主居住区有一定距离,长期没有多少往来,但仍然保留原有语言,而其语音声调、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建筑特点、迁徙情况虽发生一定变化,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程度的同化。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田野调查,梳理出了相关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德宏与缅甸三面接壤,是云南省重要的侨乡之一。境内的傣族、景颇族与缅甸掸邦掸族、克钦邦克钦族同宗同族,语言相通,信仰习俗相同。学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几年来,在省州侨办的大力支持下,经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同意,招收缅甸学生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入学就读:以"请进来"的形式培训缅甸华文中小学教师1200多人;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小学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舞蹈等专  相似文献   

11.
哲学·哲学史·伦理学佛教与基督宗教普爱观之比较———析普世爱人与宗教仇恨的悖论刘清平(1,82)论东晋士族的玄学信仰与佛教信仰徐清祥(1,90)元晓“和诤”论与中国儒释道思想魏常海(1,97)描述心理学对先验现象学———兼谈狄尔泰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联姻与争论张庆熊(2,37  相似文献   

12.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介于北纬23°39″—24°27′、东经107°17″—102°36″之间。全县总面积4223平方公里,1988年度人口共有242111人。其中,境内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人口为3814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8%,他们大致分布在境内的元江河谷一带。在新平县内的傣族属于傣雅支系,统称花腰傣。有傣雅、傣卡、傣洒、傣各折四种不同的自称。他们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同源,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傣那方言相近,各地语言相通,只是语音稍有差别,而且他们都没有文字。既然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同源,那么,他们以前怎样隔离分居而在新平境内繁衍至今呢?他们的生活习俗是否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相同呢?  相似文献   

13.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歌让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享誉全中国,作为自治少数民族之一的德宏傣族,秉承"民以食为天"的生存原则,注重饮食,讲究饮食,在饮食方面形成了"食材丰富,食思严密,炊器传统,食味独特"等特点,从当今注重营养膳食,健康饮食的观点看,德宏傣族饮食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德宏傣文传承发展历史的梳理,并结合德宏傣文在当代佛寺教育中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德宏傣族地区当代佛寺教育式微下的傣文传承教育现状,同时期望能够引发语言教育学界对德宏傣文传承教育危机的关注,并为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德宏傣文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舞蹈及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是舞蹈的历史积淀。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具有特色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具有民俗性、健身娱乐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这些舞蹈与传统体育结合发展,在壮族传统舞蹈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德宏傣族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勐神,并有"家无家神,家不成家;寨无寨神,寨不成寨;勐无勐神,勐不成勐"之说,充分显示了其在傣族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傣族人虔诚地赕佛施舍修来世的同时,也在虔诚地祭祀祖先——家神、寨神、勐神。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泼水节,史志、报刊都不乏于书写;但是关于泼水节的来源以及它的作用与影响尚很少见过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大多数记载和评述就事论事,因此错误频出。鉴于此,笔者对泼水节的来源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整理,以纠正对泼水节的误传和误译。笔者近来查阅了泼水节的多种史志,并作了一些实她调查,着重探究了傣族在历史上与水的密切关系,论述了佛教对傣族在祭水仪式上的影响,阐明了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群众在自身文化信仰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加工和再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20.
彝族典籍《阿黑西尼摩》是一部典型的文化承载体。主人公西尼摩是具有神性和人性双重属性集于一身的万物始祖,是彝族人民所尊崇和信仰的女性始祖。史诗典籍内容蕴含有丰富的原始宗教毕摩文化思想,主要包括彝族先民古老的神学神灵信仰、毕摩文化精神内核信仰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构成彝族体系化的信仰传统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