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说主旨是一篇文章的内涵所在,那么作为形式的艺术手法更容易被读者鉴赏品味。文章的主旨往往是争议最多解读最有难度的内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艺术手法出发,由表及里感受文章的内涵,也学习更多的写作手法。《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篇幅不长,却用语言精练地叙述了童年时代一件令我"愧怍"的事,引人深思,具有鲜明的语文教育性和反思性。一、语言风格《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其语言风格质朴、简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被作为一篇记叙文选入了初中第一册统编语文教材。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我”回忆童年时代一只风筝的故事,抨击和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反抗。《风筝》的象征手法是个难点,历来有争议。这里略陈管见,和老师们共同讨论,而不是要把这些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 《风筝》的象征手法之一,是用自然现象象征社会现象:“肃杀的严冬”象征当时北方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春日的温和”象征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风筝》写作的一九二五年,南方的革命方兴未艾,而北方仍处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封建势力和  相似文献   

4.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十艮”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恨"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李勇军 《快乐阅读》2023,(12):20-23
<正>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言,可谓“一部鲁迅创作史,半部中国期刊史”,鲁迅主编或参与创办的刊物,从《语丝》《奔流》《萌芽》等直到他晚年时的《文学》和《译文》,可谓不胜枚举。这还不包括他作为重要作者的《太白》以及《申报》副刊《自由谈》等。但是,创办《莽原》周刊,对鲁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董大中先生认为,这是鲁迅一生编辑生涯的真正开始,也是他“培养和团结一大批新生写作力量的重要阵地,同时催生了鲁迅自己不少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现代文坛的领袖,提到他,总会想到他的匕首投枪似的杂文,他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徨彷》,他站在时代浪尖上的《呐喊》,那声音振聋发聩;即使是对人(藤野先生)的怀念,也是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政治味道浓厚。今日细品鲁迅先生在四十六岁之际所写的回忆散文《阿长与〈山海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风筝》和朱自清的《给亡妇》作为现代文学的回忆散文名篇,都体现出对于男性中心话语的主动接受心理。人们在回忆时的主动坦白心理构成了这种话语心理得以被呈现的前提,而中国长期封建礼教文明的影响则是一个无需争辩的因素,精神观念和意识上的成功内化则成为了这种特殊心理的内在原因,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精英意识亦在创作观念上自然地物化为这种隐含的写作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0.
<正>课文《风筝》,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是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回忆兄弟之间的往事,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叙述的内容不但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而且还有鲁迅的自省。作为兄长的鲁迅,自省的是哥哥扼杀了弟弟儿童时的天性。作者把弟弟放风筝时的入迷情况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其主要目的是加重对剥夺儿童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同时痛感自己不准弟弟放风筝,并把弟弟迷恋风筝的表现当作笑柄,看作是  相似文献   

11.
赵婧 《中学教育》2004,(12):36-3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允许弟弟放风筝,当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粗暴地毁坏了。长  相似文献   

12.
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寻找自我与生活的契合点。本文以成功实施过的鲁迅的《风筝》的阅读教学为例,论析高师写作教学的整体阅读理论及其方法步骤,以解决写作教学的这个难题。整体阅读舍弃应试教育的机械性的阅读方式,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以及对作品语言和形式的品味,以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解放以后,我才开始读到冯雪峰同志的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和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论文给我影响很深,因此,我对雪峰同志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印象:雪峰和鲁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读他的《论文集》等著作,总要想到鲁迅先生;每一次读《鲁迅全集》,也总要想起雪峰同志。今天写这篇《冯雪峰同志论古典文学》的时候,也还要不断把他和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死火》是《野草》中较难理解的一篇,通过在鲁迅的日记和信件里寻找线索,我们初步探究出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蕴。《死火》中鲁迅大量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传达内心世界严峻的自我解剖,抒发不倦的战斗情怀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死火”、“大石车”等都是现实社会中形象的象征性代表。内心矛盾的严峻解剖和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构成死火绚丽奇峻而又凝炼精警的艺术特色,其梦境的艺术构思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风筝》展示出硬骨头斗士鲁迅的散文不仅有"怒目金刚式"的一面,亦有重视亲情、温柔细腻、反躬自省的另一面。《风筝》收入语文课本对于学生全面认识鲁迅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18.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用书》将《风筝》教学定位于"亲情"。这样的定位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误读。通过《风筝》与鲁迅的另一篇作品《我的兄弟》的比较发现:"亲情"固然是《风筝》一文所涉及的内容,但却不是此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一直是鲁迅作品中常谈深论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最深最广地涉足了死亡世界。鲁迅的作品从来都是直面任何“死亡”的暗示与明宣。生与死几乎贯穿其作品思想中心,他希望一切在死亡中得到生存。在《朝花夕拾》这个回忆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死亡意识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个体生命的成熟,他的死亡意识浸染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其面对死亡的坦然超脱,直视死亡而后反顾自省的深沉回思。反抗死亡折射出反抗绝望的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