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局利益出发,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美好社会生活状态,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和谐的思想也代代相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以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吸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胡锦涛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社会理想,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除了要理解和把握建构“和谐社会”的规律以外,更应注意的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中共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如今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从探讨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其实践也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从和谐社会到和谐地区、和谐世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关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德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克 《思想教育研究》2005,(8):11-12,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对三个文明建设,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如何提炼“和谐”的精神,为实现“和谐”提供思想基础和道德力量,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和谐社会”的道德取向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人类的一个道德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道德选择。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指明了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作用,而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创作出充盈和谐音符的优秀作品,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新版本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以它独有的芬芳醇香,似一个激越的音符,为构建和谐社会礼赞歌唱。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包含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逻辑层次,以此为思想基础,封建社会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设想出了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社会,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同社会和小国寡民社会。但因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都无法成为现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传统和谐思想实现了现代转换,和谐社会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发展、共创共享、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设想是自由人联合体;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和谐关系;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坚持以民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执政理念,使一切发展以民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的政府管制具有很多弊端,已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的阻力.文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论背景下,通过总结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群,提出了以此为出发点和参照系的新型政府管制的构建思路和总目标,并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构建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以希为我国政府管制的成熟完善、真正发挥作用并最终促进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大同和小康都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大同有理想主义的超越性色彩,小康体现着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毛泽东从大同的视角认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造成了许多困惑;邓小平以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的现实选择,把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的转变,并从中全面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浅析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和谐社会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但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经济学内涵,经济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存在的前提,为政治和谐、文化和谐及所有社会要素的和谐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平台。  相似文献   

14.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是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市场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在探索市场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其理论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社会公正、法治等观点蕴涵了和谐社会思想,它所追求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反映了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其物化思想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由于未正确区分物化与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在《“文明冲突”的误区》中,否认文明冲突和阶级斗争,这种观点违背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传统哲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虽然分析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但是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着时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现代化的追求。民生就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与民本相联系的民生思想有一种社会主义的潜能;近代以来,民生问题与大同思想的现代转化相联系,使中国现代化追求与西方社会主义取得了共鸣。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追求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创新,体现了对民生问题解决的不同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