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文化特质——诗性智慧、游戏精神诗性的智慧,蕴藏着对真、善、美的渴求。游戏的精神,张扬着快乐、自由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关注人的研究转向,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都十分重视从"诗化"、"诗性"的角度入手,思考语言的本体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如何将"诗性"与"童性"有机融合,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诗性智慧。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妨这样理解儿童的诗性智慧:它是儿童最初的智慧形态——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广阔的想象力,是儿童的个体生命与外界相遇时,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创造生成能力,逐渐形成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带有审美能力的体悟。之所以如此重视诗性智慧,是因为在理性的统治下,儿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教师发展注重的往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发展带有明显的物化、技术化的倾向,难以实现教师由理性人到审美人再到道德人的渐次跨跃。鉴于此,教师的诗性智慧值得引起我们的再次关注。一、诗性智慧的溯源与界  相似文献   

4.
维柯的诗性智慧的理论张扬了西方文化中的诗性传统。本文阐释了诗性智慧的涵义,分析了诗性智慧的运用和特征,并利用诗性智慧理论解释了今人想象不及古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首次提出"诗性智慧"的概念,他在《新科学》中写道: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是一种如同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诗性智慧是人的最深层的思维方式,当代作家马步升的散文《绝地之音》正是创造性地通过想象和感受,使读者意会出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马步升使用三次看似相同但实质不同的"咧-咧-咧",经过体  相似文献   

6.
诗性智慧是维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将诗性智慧还原到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解读,蕴藉在原始神话中的诗性智慧是人类诗意地把握外在世界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具有诗性智慧的人用美的尺度衡量自己,建构自己,使自身从异己的自然和残缺不全的现实中超脱和解放出来的需要。他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因为艺术是人的诗性智慧的对象化,他用想象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让人在其中进行诗意的卧游,在审美同谋过程中走向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学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是老庄的大路;其终结与原点(本性/自性),是孔孟的原型。中国佛学(禅宗)是中国儒道哲学的新产品。隋唐之后,禅性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一根特有的敏锐“神经”,既充满音响节奏,亦充满诗的色彩和光辉。“参禅”成为贤者圣人萌发智慧的契机。王维以禅入诗,拓开了“禅”与“诗”之间的通途,把禅性智慧与诗性智慧支接地融合起来,成为中国诗学的奇观。  相似文献   

9.
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想象、热情、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最终实现儿童的精神解放.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将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诗性智慧是最早发育也是最早成熟的教育智慧,《论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教”,而且也在“以诗论教”,具有丰富的教育诗性智慧。它以“志”、“思”和“言”三元所形成的结构为基底,通过“启发”得到典型表征,《论语》所彰显的教育诗性智慧具有理性、真实、简约等显著特点,很难用西方传统诗性智慧的特点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1.
蔡明 《教育文汇》2023,(11):5-7+14
新时期诗性教育的实践是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完整而幸福的教育不能缺失诗性教育。教育首先是诗性的,是诗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诗性教育是从诗出发的教育,是指向人与自然天性融合的教育,是向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指向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形成的教育。诗性教育的实践,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诗意行走,需要各学科教师的诗性回归,更需要校长们的诗性智慧和诗性坚守。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理.优秀、经典的诗歌之所以能令后来的人百读不厌、新意迭出,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其情感、内容的解读是永远不能穷尽的。可以这么说,诗歌的生命特征就是“生发性”,诗性智慧就是一种发散性创造灵性,其根本就在于读者——“我”。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2011,(7):127-127
我的教育追求:在学校践行“诗性教育”。诗性是美好的、智慧的,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它的本质与核心是:灵动的创造、创新性。“诗性”是充满想象力的,不以常规陋习阻碍思维。一般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诗性的人,应该是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创造力旺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学制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受迫性转向的结果。中国教育打破了自身原有教育生态,强行移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如果不从文化根性上对中西教育加以辨别,势必会遭受削足适履之痛。放弃诗教,放弃传统教育的德性之维,且没有与引进西方教育对应的信仰之维,必然使中国人面临道德危机与精神困境无所适从,使中国人的诗性气质日渐凋零。中国人的基本教育思维是智慧源自德性,甚至一度将德性视为最高的智慧。尽管德性智慧仍旧以片断式的范畴和命题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但由于其文本的退出,这种影响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要恢复中国人的德性之维,必须重拾诗教遗炬。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13,(4):13-16
教育诗性智慧是理解教育的最初形式,它是教育理论智慧和教育实践智慧的源头活水,是凭借想象力创造性地理解教育世界的智慧,具有形象性、拟人性、创造性、出神性等显著特征。教育诗性智慧能够克服理性智慧的有限性,超越语言所能表达的意义,让我们诗意地存在于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诗性":"以己度物"和"以物度物"的体悟状态钱钟书所说的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诗歌,而是寄托了人类情感的一切艺术文化的统称。诗歌、小说、雕刻都是诗。这类泛义的"诗",有无一种共通的思维特性——"诗性"存在?这种"诗性",源于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形象思维。它是凭借感觉、直观与想象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18.
杨晓 《教育研究》2016,(4):97-104
教学的诗性智慧强调教学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生活状态,强调教学是一种艺术,强调教学是一种认知思维形式。探寻教学的诗性智慧的实质在于重新协调认知与情感、理性与经验、具体与抽象、身体与精神等关系。成就教学的诗性智慧须实现教学发生起点的意欲性、教学认识始源的身体性、教学过程实践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作为这一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隐喻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都是探讨人类艺术发生的重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发生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它既不同于从外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发生的"劳动实践说",而且也要比单一的"巫术发生说"和"游戏说"更为全面圆通。中国上古的神话、岩画以及乐舞等原始艺术遗迹,正是以隐喻和想象彰显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体现了人类对此在生存的超越性,从而也印证了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起源问题解释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学制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受迫性转向的结果.中国教育打破了自身原有教育生态,强行移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如果不从文化根性上对中西教育加以辨别,势必会遭受削足适履之痛.放弃诗教,放弃传统教育的德性之维,且没有与引进西方教育对应的信仰之维,必然使中国人面临道德危机与精神困境无所适从,使中国人的诗性气质日渐凋零.中国人的基本教育思维是智慧源自德性,甚至一度将德性视为最高的智慧.尽管德性智慧仍旧以片断式的范畴和命题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但由于其文本的退出,这种影响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要恢复中国人的德性之维,必须重拾诗教遗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