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太行意拳是创始与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古老的拳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师氏所创所传,包括养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内容,熔养生、祛病、明眼于一炉,既是技击防身之术,又是诊病治病之道,堪称中华武苑中的又一瑰宝。太行意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叶以后始进入发展期。解放后,太行意拳虽几经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实用价值,终于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行意拳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使这一古老的拳术,焕发了青春,开始公开对外传授,并组织有关部门对太行意拳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作者师景旺,是太行意拳的继承人。现任太行意拳研究会会长、山西师范学院体育系武术教研室副主任。他自幼习武,三十多年来以武为业,饱经风霜,勤学苦练,并多方求师,广泛习练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少林、劈挂、通臂、象形、大成等各种拳法,使武功有了极大的长进。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师景旺的太行意拳以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功夫,受到了武术界的瞩目,终于跻入了中华民族的武林,被国家体育报授予“青年武术家”称号。我国的《体育报》、《羊城晚报》、《科学之友》、《山西青年》、《山西日报》、《武林》、《中华气功》、《晋东南报》、《生命在于运动》、《山西科技报》以及香港的《武林周报》、《技击》等报刊均对太行意拳及师景旺的情况作过多次报道。几年来,太行意拳在全国各省市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都设有太行意拳辅导机构。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将介绍太行意拳的特点和作用;太行意拳的成就等部分。  相似文献   

2.
太行意拳研究会顾问、原山西省晋东南体委书记、离休干部李贵卿,热心体育事业,熟棯文学,最近把多年来在写作中积累的成语,编印成《成语四字经》,收集成语(包括少数熟语)六千余条,分为九十五类。每类中将意思相近或相关的成语配成句,难易结合,以易释难,意思连贯,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意拳站桩功法融入现代专业散打训练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从意拳站桩功对提高、培养散打运动员力量素质、身心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三维度探索传统站桩功法作用于现代散手训练的独特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王维,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是诗人又兼画家,又懂音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其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诗创作,能大处着眼,细处落笔,以意驭篇,以意构图、着色,用画的手法,从大自然中抽象出美的构图;其画风冲淡、静远、空灵,与诗歌相为应答;诗情、画意、禅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俊 《考试周刊》2014,(51):94-95
太极拳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武术功底不深厚和对太极拳之拳法风格的不了解,学生往往会出现不愿站桩,死背套路;四肢不调,意难领气;心性难静,影响拳韵等毛病。作者根据太极拳特点和在对太极拳授课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试验性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可以采用视听感化、榜样激励、简化套路、标新教法等手段强化太极拳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为明代大思想家、哲史学家,又是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其季子黄百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武术大师。黄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铬》;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武当武术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武当武术特别是对内家拳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历史史料和详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为武当内家拳之源流勾画出了历史脉络;证明了张三丰是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创始人;记载了内家拳的沿革与五字诀;说明了内家拳的特点:论述了内家拳的内容与要领。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南少林太祖拳及广东洪拳渊源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广东洪拳之源。通过研究得出:南少林太祖拳与广东洪拳关系密切,应同宗属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8.
福建是南派武功的主要发祥地,在辉煌与壮烈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功法全面、实战性强的一大拳系.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人体验法、比较分析法对福建福州鹤拳、厦门五祖拳、永春白鹤拳3个拳种的"三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三地南拳三战的特点,为南拳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彩风景画的创作源泉来自于五彩滨纷的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创作无穷无尽的素材,然而光有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还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表达,将意、情、形、色融汇贯通于水彩画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太行大峡谷在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为海洋,历经陆、海变迁,三迭纪中期上升为陆地,经受了200百万年的风化剥蚀,石英砂岩的差异风化形成了大峡谷独特的地质景观,现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开发大峡谷丰富的地质内涵,可提高旅游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四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语境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有不同的论述,但一般来说,上下文、交际情景以及社会文化构成了语境的基拳因素.语境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叉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佛汉拳作为我国一门优秀的传统拳术,它来源于少林,经过历代拳师的精心研造,它具有实战性,又富含丰富的哲学性。笔者根据古拳谱等第一手资料整理出佛汉拳的源流、历史人物传承、佛汉拳的风格特点和梗概。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以主题系统、英语是以主语系统为主的语言:汉语是意含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意合中的主题和形合中的主语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分别和主题系统关照下的意合句法特点、主语系统关照下的形合句法特点相一致。弄清楚以上所有特点有利于英汉句子的互译。  相似文献   

15.
课时:1课时 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的: 1、体会大自然的美; 2、用欢快、活泼的歌声唱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受三拍子歌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7.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8.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9.
认识太极拳。太极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人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古典哲学。太极拳就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为文化灵魂的拳术。太极拳有三大核心价值:技击为根,健身为用,文化为魂。太极拳拳法以“和”理念立意,拳理以“意”为统领,拳架以“整”为准则。习练太极拳。宏观把握三要点:找对师傅,不走弯路;先求形似,学会章法:再求神似,随心所欲。习练提升四步曲:入门、招熟、懂劲、神明。身法要点是中正,协调,轻灵。微观突出练好“松”。感悟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修的是品行思;求的是韵境道。创新太极拳。引太极拳进高校科学传承;推太极拳走出去国际传播;开发太极拳新项目,实现所有年龄段全覆盖;运用全息论拓展研究太极拳服务社会多领域。  相似文献   

20.
“连城拳”是孕育于我国客家地区拳种,是传统武术的奇葩。文章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连城地区“连城拳”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连城地区“连城拳”呈波浪式发展状况;2000年以前习练人群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状况,中年习练者居多,2000年以后中年习练者急剧下降,女性学员参与练习。“连城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城镇化进程促使传承者流失;传承方式单一落后;理论支撑体系不完善;动作内容单调,缺乏观赏性;文化生态环境改变,缺乏保护自觉性;保护措施未形成长效机制。为“连城拳”的传承和发扬,促进“连城拳”的发展,提出了政府主导、扩大宣传、与教育和旅游及文化相结合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