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膏方联合HAART促进气虚型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气虚型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益气膏方联合HAART,对照组单纯使用HAART,用药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没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卡氏积分、ALT都没有差异;两组治疗前组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有差异(P0.05),组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增高。结论:健脾益气膏方联合HAART可以促进气虚型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2.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研究,用荧光单抗CD4^ 、C8^ /CD28^-,CD8^ /CD28^ 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标记和计数。检测结果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体内CD4^ 无明显变化;CD8^ /CD28^-增加;CD8^ /CD28^ 减少。我们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外,另须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功能药物,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血疗法对HIV湿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变。方法:选择HAART治疗1年以上的HIV湿疹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最终完成治疗者30例,其中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抽取肘部静脉血约4m L注射至单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每侧穴位约2m L;对照组患者在单侧曲池穴、足三里穴每个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约2m L。所有患者均3天注射1次,两侧穴位交替进行,共治疗90天。两组患者均给予HAAR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情况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没有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脾虚湿阻证和血虚风燥证两种证型皮损改善明显;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红斑、丘疹、脱屑、苔癣化、瘙痒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红斑、脱屑、苔癣化、瘙痒等症状体征有改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比较有差异(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注射能改善HIV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皮疹改善方面,自血穴位注射在以虚证为主的证型方面较普通穴位注射明显,且自血穴位注射能提高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相似文献   

4.
重症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越  何建如  陈小青 《科技通报》2002,18(4):281-283
目的 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方法 用荧光单抗CD3^ ,CD4^ ,CD25^ ,CD95^ ,CD3^ /CD25^ ,CD8^ /CD28^ ,CD8^ /CD28^-,CD19^ 对淋巴细胞标记和计数。结果 重症肺炎患者体内CD3^ ,CD95^ ,CD3^ /CD25^ ,CD8^ /CD28^ 减少,CD4^ ,CD25^ ,CD19^ 无明显变化,而CD8^ /CD28^-增加。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B淋巴细胞变化不大,T淋巴细胞因大量凋亡而总数减少,亚群的变化又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 cell immunoreceptorwithimmunoglobulinandITIM domain,下文简称“TIGIT”)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上表达的抑制性受体,其在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表达,如效应和记忆性CD4+T和CD8+T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Treg细胞和NK细胞。TIGIT包括胞外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短胞内区和Ⅰ型穿膜区,并含有一个ITIM和一个免疫球蛋白酪氨酸尾样基序。因此,所述结构使得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新兴靶点,通过其单克隆抗体阻断TIGIT信号继而有效恢复NK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中靶向TIGIT分子成为最为火热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0,(2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取62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原位杂交检查,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病变区存在增生细胞,且主要为组织细胞、浆样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浆样树突状细胞阳性表达呈现聚集状,且有髓过氧化物酶强表达,增生T淋巴细胞中,存在CD4、CD8阳性表达,且在T细胞中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检验显示62例患者中,5例存在阳性细胞,阳性检出率8.06%(5/62),其余57例均呈阴性。结论:临床诊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主要以淋巴结活检为主,以明确其病理学改变,病灶区域细胞颗粒酶B、TIA1、CD3、CD4、髓过氧化物酶呈现阳性免疫表型,能有效诊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Hb A1c水平分为Hb A1c≤6.5%组和Hb A1c6.5%组,使用CGMS连续监测患者血糖48h后,分析两组患者分时分段血糖值分布情况。结果血糖控制良好(Hb A1c≤6.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多发生在22:00~4:00,且均为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控制不良(Hb A1c6.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餐后高血糖,且三餐后均易发生。结论 CGMS通过动态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高血糖、低血糖现象,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变化及其在不同治疗中的意义。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变化及CD4+/CD8+,并根据其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将患者分为比值正常型、比值倒置和比值超高型3个免疫亚型。同时按常规治疗和联合免疫抑制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单独常规治疗时。3个亚型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时,比值正常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差异,而免疫倒置型和免疫异常型(比值减低和增高)患者总有效率较同组常规治疗疗效均显著提高(P〈0.05),也显著高于比值正常者(P〈0.05)。结论:大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着CD4+/CD8+的失调。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密切的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了解病情和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味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HIV感染者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防城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湿热内蕴证HIV感染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HAART治疗,试验组在HAAR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仁汤加味治疗,分别于观察起点与治疗6个月时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卡洛夫斯基积分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卡洛夫斯基积分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积分和计数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仁汤加味联合HAART可以改善湿热内蕴证HIV感染者的临床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SPA花环法检测30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活动期和缓解期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活动期CD3 、CD4 、CD4/CD8低于缓解期,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缓解期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免疫功能低下,T细胞亚群可作为检测其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及其辐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燎原  徐映东 《科技通报》1993,9(5):342-346
应用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的Panning法或亲和层析分纯 CD_4~+、CD_8~+、B细胞和非CD_4~+细胞,也应用PHA、ConA、PWM和LPS分别激活淋巴细胞,然后用~3H-TdR按入、集落形成及羟基磷灰石方法,探讨了各亚群淋巴细胞的调节功能及其辐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PWM能激活CD_4~+、非CD_4~+和B细胞,PWM细胞能诱导LPS细胞转化,其中一种细胞受照即失去协同作用,PWM细胞受照影响更严重.ConA能激活CD_4~+和CD_8~+细胞,两者均可抑制LPS细胞转化,并能互相增强抑制效应,受照后消失.辐射敏感性比较:ConA细胞和PHA细胞大于PWM细胞,PWM细胞大于LPS细胞,CD_8~+细胞和B细胞大于CD_4~+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赤芍颗粒对DC/IL-12/CTL免疫通道中相关免疫因子的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明确赤芍颗粒打破HBV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赤芍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CD80、CD86、HLA-DR、IL-12、CD8+T细胞数及血清HBV-DNA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CD80、CD86、HLA-DR、IL-12、CD8+T细胞数及血清HBV-DNA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赤芍颗粒能显著改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免疫指标,抑制HBV-DNA复制,打破CHB免疫耐受,其机制可能与DC/IL-12/CTL免疫通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生命医学     
正调节胆固醇代谢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琛琦研究员与李伯良研究员合作,在提高T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人体的免疫系统负责保卫机体健康,其中T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细胞,负责识别抗原,并协同其他免疫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然而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从而逃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抗胰岛素抗体(IAA)在Ⅱ型糖尿病(T2DM)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延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58例初诊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和79例正常糖耐量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4种胰岛自身抗体(IA-2A、GADA、ICA、IAA)阳性检出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初诊为T2DM患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IA-2A(7.59%)、GADA(14.55%)、ICA(20.25%)和IAA(8.22%),对照组阳性检测率为IA-2A(1.26%)、GADA(1.26%)、ICA(2.53%)和IAA(2.53%),T2DM与对照组相比,其中三种(IA-2A、GADA、I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P0.05),同样IA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并无显著(P0.05)。结论:血清中IA-2A、GADA、ICA抗体的检测对检出T2DM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以利于T2DM患者早期预报,采取有效的病因分析和及时治疗措施,减少病程的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命科学     
正糖异生—糖原代谢—磷酸戊糖途径是CD8~+T细胞记忆形成与维持的关键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揭示了T细胞记忆形成与维持的关键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活化的CD8~+T细胞高效杀灭病毒感染的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其发挥效应后,极少数T细胞存活下来,转变成为记忆性的T细胞,再次遇到同样的病毒或肿瘤细胞时,能够迅速将它们清除,从而在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至关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IGF-1、PEDF、IL-18水平变化及其与不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23例,依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82例、微量蛋白尿组(B组)70例、临床蛋白尿组(C组)71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NC)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F-1、PEDF、IL-18水平,检测ACR、FPG、FINS、HbA1c、BUN、CREA、UA、TG、CHOL、HDL、LDL、Cys-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4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ACR、Cys-C、FPG、FINS、HbA1c、BUN、CREA、UA、TG、CHOL、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PEDF、VEGF、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R与病程、血糖、HbA1c、CHOL、LDL、Cys-C、IGF-1、PEDF、IL-18、VEGF、BMI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FINS、TG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GF-1、PEDF、VEGF、CR EA、LDL、IL-18、HOMA-IR是A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就存在IGF-1、PEDF、IL-18水平异常,IGF-1、PEDF、IL-18水平增加2型糖尿病及早期肾脏损伤风险。IGF-1、PEDF、IL-18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2型糖尿病肾病损伤早期发现的有价值的监测指标,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变化,炎性反应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9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通过经颅多普勒程声检测。示4例患者有栓子脱落,6例无栓子脱落。对患者均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一部分行常规HE染色,观察常规形态学改变;另一部分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寮CD3,CD45RO,CD20,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血管、不同程序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序与与栓子脱落的关系。结果①光镜下结果显示,在斑块的肩部和纤维帽内可见一些新生小血管,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平滑肌细胞减少,炎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新生小血管周围,血管增生越明显,浸润的炎性细胞越多,平滑肌细胞减少越明显,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浸润的炎性细胞为CD3和CD45RO染色阳性的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新生小血管周围;α-SMA在斑块纤维帽内的表达呈不均匀性;部分区域没有表达,PCNA染色呈阳性,证实细胞增殖处于活跃期,③有栓子脱落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更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反应对斑块的不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4种三尖杉科植物的核形态结构的研究结果如下:它们的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分裂前期 染色体属于中间型,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核型为:(1)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i Hook.F.,K2n= 24=21m+1M+2sm(2SAT),核型不对称性属于2A型,着丝点端化值(T.C.%)为53.99;(2)高山三尖 杉C.alpina(Li)L.K.Fu,K2n=24=19m+3M+2sm(2SAT),核型不对称性属于2A型,T.C.%值为 53.93;(3)海南粗榧(西双版纳粗榧)C.mannii Hook.f., K2n=24=22m(1SAT)+2sm(2SAT),核型不 对称性属于2A型,T.C.%值为54.47;(4)篦子三尖杉C.oliveri Mast.,K2n=24=22m+2sm(2SAT), 核型不对称性属于2B型,T.C.%值为53.53。4种三尖杉的染色体结构都是1~22号染色体为m染色 体,23和24号染色体为sm染色体并具随体,其随体较大而稳定。它们的核形态结构较为相似,从核型 参数上看似乎三尖杉和高山三尖杉的亲缘关系最近,种间的中期染色体结构也有一些细微差异。除三尖杉C.fortunei仅有染色体数目的报道外,这4个种的核形态研究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采用Trivelli等报道的Bio-Rex70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层析法和Roger等报道的果糖胺法(两法均作了适当修改),分别对73例糖尿病患者及61例正常人进行了HbA_(1c)、HbA_1及糖基化血浆蛋白(Gpp)的测定.结果显示患者与正常人之间HbA_(1c)、HbA_1、Gpp均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别.患者空腹血糖均值与HbA_(1c)、HbA_1、Gpp均值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患者HbA_(1c)与HbA_1之间相关系数有极显著意义.证明HbA_(1c)、HbA_1与Gpp均可作为糖尿病控制较准确的客观指标.作者在提高微柱法分离度的关键问题上作了改进,找出了恰当的洗脱液Ⅰ与Ⅱ的Na~+浓度,分别为0.020mol/L与0.070mol/L.分离HbA_(1a+b)与HbA_(1c)结果尚称满意,柱间CV分别为3.1%与2.2%.在降低洗脱液Ⅰ、Ⅱ、Ⅲ中剧毒物质氰化钾的浓度问题上也作了研究,找出了较文献报道低2.5倍的氰化钾浓度,即由0.010mol/L降低到0.004mol/L.在果糖胺法中,采用5min与15min两次比色,用10%冰醋酸终止反应,提高了此法的精密度与重复性,批内CV为2.3%,批间CV为2.7%.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