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丽 《新闻通讯》2014,(2):18-20
“帮汪峰上头条”的微博引发了网络与现实中的全民关注与参与。“帮汪峰上头条”事件的传播过程反映出随着近年来微博舆论动员的新特点,动员对象从线上走向线下、动员策略开始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动等。这些变化使得微博社会动员的话题目益带有社会普遍意义,也使得其动员策略日益多元而具有大众化倾向。在这种新形势面前,传统媒体应当坚守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2.
论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的媒介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都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却忽略了这句话之前的另一句话:“我们踏入,又没有踏入同一条河流。”(奥修,1996:26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舆论的瞬息变化,就像那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我们感觉到舆论既是它,又好像不是它,因为舆论的表层在社会巨大变迁的影响下,变化实在太快了。  相似文献   

3.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4.
论新闻评论文体形式的创新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作为议论的范畴,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报纸中确立了“旗帜”、“灵魂”的地位,它的主要形态包括社论、评论员章、述评、编按等,它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由头,阐明立场和态度,以舆论的力量影响受众以达到激浊扬清、贬非扬是的目的。然而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自身的成熟,新闻评论也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新闻评论的体形式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已不是传统的形态样式所能够涵盖。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6,(7):162-164
什么是“同心圆”? 习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明确提出,“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为什么要画“同心圆”?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就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我们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统筹两个舆论场,打通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正确的 舆论引导 文有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编辑):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引导?江泽民同志说:“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民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我们应当以这五个“有利于”作为我们搞好新时期新闻报道的准绳,时时刻刻以它来检查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偏离了、甚至违背了这五个“有利于”,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新闻报道脱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热点上做文章所谓热点问题,就是指一段时期,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对这类热点问题进行成功的报道,就能使我们的新闻媒体既起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又真正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如何才能对热点新闻进行成功的报道呢?第一,必须正确认识热点,准确把握热点,围绕“热点”做文章。若要认识和把握“热点”,做好“热点”问题文章,首先要以正确引导舆论为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热点”问题的报道必须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把正…  相似文献   

8.
徐健  周艺 《出版广角》2013,(15):80-81
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日报》(桂林版)高举团结、抗战、救亡的旗帜,以"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救亡日报》(桂林版)舆论动员的中心原则,采取"灵活客观,团结抗战"的舆论动员策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舆论动员效应。它提供了党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同各个党派、集团进行团结合作,争取和教育更广泛爱国受众的办报实践;它亦从理论上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的政党类报刊应该灵活地采取多种办报形式和手法来适应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更好地发挥"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已知远不如未知,其技术发展和社会影响还将发生深刻变化”,并要求我们“必须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的高度,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西藏“3·14”事件的舆论攻防战,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舆论既是民意的“晴雨表”,又是社会整合的“黏合剂”.关于舆论的重要性,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形容.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将舆论看作“我们的社会皮肤”.她认为,“公共舆论如同皮肤一样保护着我们的社会,而使它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1.
龚奇 《视听纵横》2003,(3):54-55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舆论引导过程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前提下,应注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自杭州发现“非典”病例以来,杭城的新闻媒体一直积极地进行有关报道,为有效地控制“非典”型肺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新闻记者》2014,(1):84-87
当下中国舆论形态的变动,同时发生在全球化与媒介化两个语境中。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互动显得更加频繁,舆论形态更为复杂;另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不仅是一种传播的手段和载体,更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新媒体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提供了话语表达空间,为民主增添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转型中国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这些冲突与矛盾,集中表现在新媒体与群体性事件的结合上。毫无疑问,新媒体加速了社会动员的速度,扩大了社会聚  相似文献   

14.
赵偲 《新闻世界》2014,(4):157-158
李普曼用“我们脑海中的图像”来解释传统媒介环境下大众舆论的形成,它的形成基于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为大众制造的拟态环境,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公众议程。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媒介环境,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着人们对待变化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本文试从梳理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演变入手,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各个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并展望未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对大众媒介与舆论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于淼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51-59,109,110
本文以日本在十五年战争期间的"总体战"体制为背景,探讨"舆论动员"活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日本战时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日本军部以德国的总体战体制为蓝本,将媒体宣传和意识形态引导作为舆论动员机制的核心指导方针,以相关传媒法令为法律依据,通过对各类媒体机构的整合,将媒体资源纳入战争的轨道。封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专制语境形成了舆论动员机制的政治基础,军国主义的国民精神结构是舆论动员的思想动力,在媒体将政治意图转化为媒介议题的过程中,媒体精英和意见领袖也发挥了引导作用。多种机理共同运作之下,舆论动员机制实现了对战时国民精神的强效果控制。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14,(7):7-7
张征陈海峰在2014年第3期《当代传播》撰文认为,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通常被当作“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来看待。但是。“民间舆论场”反映的情况,是部分被忽略、部分被夸大的扭曲版的中国图景,虽然它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毛病,但也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第一,自由的信息流动和言论表达,能为社会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价值。比如,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出气筒”和社会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17.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方针,是新闻媒体实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关键和重头。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增强舆论引导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把这一命题放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研究,积极探索正面宣传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期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工作对策上有新突破,实践效果上有新飞跃。  相似文献   

18.
□舆论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能“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矣”,只有“健全之舆论”才可贵。因此,对舆论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是顺理成章的结论。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更需要对纷繁的社会舆论进行科学、有力的引导,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从而保证社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历史上,有近代“舆论骄子”之称的梁启超,具有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颇值得现代人深入研究,以从中得到驾御当代舆论的有益启示。一、“舆论骄子”的舆论引导风采在中国近代舆论发展史上,梁启…  相似文献   

19.
在进入了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是因为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地方便和快捷,时至今日,网络除了信息交通共享的作用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员力和影响力。此外,当今社会网络舆论新闻事件的传播对于社会大众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都会造成很大的干扰,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就以网络舆论传播理论下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为研究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理承受力和新闻舆论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承受力是人们对社会变动的心理适应与反应的能力。它是一种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承受力强弱制约着新闻舆论的效果。二者的关系通常是:社会心理承受力越强,作用于新闻舆论的正效应就大;社会心理承受力越弱,作用于新闻舆论的正效应就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